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车黎黎
[导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模仿,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才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才能产生有效的记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科学

车黎黎    旺苍县佰章小学校  628200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模仿,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才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才能产生有效的记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科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有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97-01

        小组合作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就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评价的标准通常也是“教师教得怎样”,常常忽略学生“学的怎样”。在“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传统主体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
        (一)组织者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4到6人一组的若干小组,其中1名优秀生、1名学困生、2到4名中等生。并且教师充分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差异这一有效的学习资源,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组成“对子”,帮扶学困生巩固基础,与课堂教学步调一致。
        (二)指导者
        小组合作虽然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做“甩手掌柜”。学生因为自身基础、自控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需要教师的指导,确保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如在讨论中,如果没有教师必要的指导,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说一句,学习局面混乱,会让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摆设。若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有序讨论,先让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秀生概括,则效果就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激发合作的兴趣
        乌审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趋向。只有基于兴趣的合作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没有兴趣做支撑的讨论,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华而不实。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迫切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激起学生合作讨论的欲望。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2、3、5的倍数》时,教师先让各小组任意写出几个数,从中找出2、3、5的倍数的数。并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比赛。看谁找的又对又快。这一活动极大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只见他们铆足了劲,认真仔细地计算着,虽然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计算中,但由于教师“走捷径”,致使一番较量后,学生还是落后教师,对此他们非常惊讶。此时教师提问:“有没有一种不用计算就能快速准确得出2、3、5倍数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他们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规律的冲动。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讨论的异常激烈,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他们很快就得出2、3、5的倍数特征。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还可以激活思维,激发他们合作的兴趣,从而为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保证。
        三、营造合作的氛围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愉悦的合作氛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发散思维,切实提高合作的效果。
        如教学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推导面积”中,考虑到方法的多样性,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各小组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用转化的数学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动手活动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组成员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数据的……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合作探究,各小组得出不同的推导方案。有的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出梯形的面积;还有的小组沿梯形的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得出梯形的面积……就这样,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善问题答案,拓展思路,加深理解。
        四、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我们知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就可以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建立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因为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往往会挫伤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在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时一定要讲究评价的艺术,要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都能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就是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巧用、活用小组合作,让数学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程闯.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5).
[2]罗艳民.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分析与思考[J].中华少年,2017(22).
[3]潘海洋,周彦君.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团坐式”合作学习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9):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