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期   作者:葛洪芸
[导读] 如何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本文将从环境建设、班级常规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对班级建设与管理进行阐述。
        【内容摘要】
幼儿园文化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良好的园所文化将推进办学水平提高。班级作为幼儿园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也成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本文将从环境建设、班级常规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对班级建设与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班级文化?环境  参与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部分,园所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班级文化建设必将成为园所文化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尝试从环境建设到班级规则建立到教学活动创新等方面都让幼儿参与其中,促使幼儿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一、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建设中,将文化植入其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重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对儿童的情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形成积极和主动的行为。与幼儿发展及需求相适应的环境能吸引儿童在环境中主动探索思考,参与实践,启动智慧之门。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我力求做到环境与幼儿的对话,引导幼儿参与到环境建设中。如:在主题活动《青花瓷》中,在活动之初,我先让幼儿欣赏不同的青花瓷纹样,通过投票的方式将孩子们最喜欢的青花瓷图样呈现在第一块主题墙上,“最美青花瓷”孕育而生,当墙面布置完成后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聚在一起欣赏青花瓷独特的美。接着,让孩子们试着自己设计青花瓷的纹样,在此过程孩子需要了解青花瓷纹样的特点,设计的基本要素、色彩搭配等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老师教给孩子的而是让孩子们带着任务自己的探索,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向书本学,有的孩子借助网络查资料,有的孩子则走进了美术馆……当孩子们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回到幼儿园后纷纷设计了青花瓷纹样,自主学习方式给了孩子们不一样的想象,第二面主题墙“小小设计家”也就此完成。随后,青花瓷的元素延伸班级环境中。最后,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多样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自己设计花瓶、盘子、衣服、扇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孩子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植入心中。
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本着来源于幼儿,让幼儿做主,充分体现幼儿自主的原则,肯定孩子的进步表现,允许幼儿不一样的回答和做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将“懂礼、互助、友善”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在日常活动中坚持让幼儿使用文明用语;在家庭中懂得尊重长辈,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强化幼儿的互助意识;在日常交往中引导幼儿用逐步培养孩子们友善对待同伴,友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真心呵护花草树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细心观察着孩子的行为,关注着孩子们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挖掘幼儿的闪光之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幼儿,用宽容的心包容孩子的缺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在这个集体的温暖和幸福。我们深信,每一个鲜花都会在期待中绽放出最绚丽夺目的色彩。
二、建立班级常规,将文化付诸实施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好的常规,幼儿就无法形成好的习惯,教师的正常教育活动也不能顺利开展。为此,我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持续的强化与引导。
以幼儿的兴趣为先导开展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真正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以此带动他们注意力的坚持和对学习规则的遵守。

在开学之初,我们就与孩子们商量制定了“班级公约”,并由孩子们自己讨论“班级公约”如何执行,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班级管理的执行权交给孩子,在讨论、斟酌、思考、决定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感,体验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感。首先重视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确有序适时地穿脱衣服、穿系鞋带,整理小床,收拾餐桌……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其次,帮助孩子尝试个人制定群体规则,共同遵守。将“奖惩”作为管理的基本方法,奖励主动遵守班级公约的孩子,对于违反班级公约的孩子则采取“小组约束”的办法,让幼儿在自我管理中知道自己不良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荣誉。另外,以“不学礼,无以立”作为班训,以“创文明”活动贯穿教育始终。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通过自荐,给每个幼儿自我制约、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机会,在“争”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文化侵染入心中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思维,重视对课程进行解读和反思,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活动之中,润泽节日活动,形成德育形式多元化。挖掘节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是物态文化建设有效的途径。教师节开展“尊师--感恩于行”活动;中秋节开展“团圆--幸福共享”活动;国庆节开展“爱国--感动与荣耀”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温暖与回报”活动等等。利用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学习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庆节日,开展各类融合文化特色主题活动,实施思路多元化,把传承文化结合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用大型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有师生、亲子、教师,如“在游戏中传承 在传承中快乐”幼儿运动会,“童心诵经典”幼儿诗词大会,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开展。结合地域文化开展具有本地民俗特点的早锻炼,将中国诗词和民族音乐同幼儿的韵律操相融合,既深受幼儿喜爱,又能陶冶幼儿情操。传统的儿童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寓知识于玩耍之中,还有许多游戏中传唱的歌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时节令、作物生长、田园生活等现象,能给孩子们以知识性的启发。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同时逐步培养孩子们勤劳、勇敢、坚定、吃苦的精神气质。
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另一个主要渠道,在工作中我们首先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积极与家长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利用面谈、电话、家长微信群、家长会、家长讲座和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与形式,引导家长认识到班级文化对幼儿发展和道德形成的作用,首先,帮助幼儿选择便于幼儿理解的书籍进行阅读,定期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让幼儿从小走进经典,自然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古诗诵读活动的开展它在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其次,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并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正确的家教方法,避免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不科学成分在幼儿家庭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积极鼓励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班级文化影响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理解,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教师要注重营造优雅的班级文化环境,培育班级的精神文化,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完善班级的规章制度,通过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培养幼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宋菊玲.创设育人环境,打造班级文化,促进幼儿成长[J].文教资料,2017(09).
[2]张富洪.幼儿园班级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误区及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