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也对课程改革提供的新的思路。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最终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出现一些诸如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充分,或是应用信息技术浮于表面的问题,因此更要明确信息科技在课堂上的辅助地位,合理的运用它,为学生带来新的课堂体验,同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为依托,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等问题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人教版
引言:
数学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也成为许多学生心理的“老大难”问题,因其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对各项能力的高要求,数学教学也成了新课标改革中很值得关注的部分。而信息技术适时的介入,刚好解决了旧教育模式下的许多陈腐问题,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建模能力等等的锻炼,已变成了一项可具象、可实现的工程。因此,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就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又高效的投入进数学的海洋,徜徉在数字的魅力中,成了目前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现状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成为课堂上的好帮手。信息技术带来的价值体现在教学中的很多角落,尤其是将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影像、音源或动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传统数学课堂很难将趣味和知识有机的融合,也时常会忽略互动性,而信息科技的引入,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也提高的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其向各个领域蔓延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与小学数学教学也愈来愈契合,已经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矛盾重重
尽管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已经非常深入,但在二者相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许多实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切实的体会和思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最后一定要和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当前的许多课堂,出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靠,这样的情况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导致了对传统教学中的基础知识的忽略[1]。
另一方面,过分注重成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浮于表面的问题,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延续着多年前“插入一个幻灯片”的旧模式。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反馈还是成绩,信息技术的运用往往就变成了一个指标,一次数字或一次演绎,而不能真正将其优势运用到教学中。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用科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新”的模式下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章的《长度单位》学习中,就可以适当的设置多媒体情景,例如动画演示一根火柴的长度,再由一百根火柴累计成新的长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长度单位随着量的积累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运用动画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产生对数字的好奇。
(二)组织信息技术的活动教学
信息技术的权力不仅仅是老师的,学生也同样享有,让他们积极参与进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切身感悟和深度理解。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3章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协同合作,运用数位画板自己画出三角形或者N边形,并归纳同学们画出来的图案信息,最终探讨和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2]。
(三)课后对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的亲自体会
数学是一门讲求练习的学科,背后是一整套数学思维的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内化一种数学能力和数学精神,例如逻辑能力,计算能力,或者是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7章的《认识时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人物布置下去,让学生观看一些与时间有关的电影,例如《星际穿越》,让他们自行体会时间的魅力,数学的魅力也不仅仅在课堂上体现,在文学艺术上也照样可以得到印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还有很多,远远不止是激发好奇心,组织活动教学,或者学生的课外亲自体会,还包括将抽象的问题在多媒体里具象化,或者活跃课堂氛围等等。信息科技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体现出了在特定年龄阶段的优势,如果施教者能够利用起来,一定可以营造出一个活跃,多样,高效的教学氛围,对小学生来说一定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郑凌川.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赢未来,2018,000(017):338-338.
[2]李慧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9(13):1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