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和认知外界、培养语文语言思维习惯、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而高品质的语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素养,据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品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品质;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师更多地是让学生死盯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学生不用思考就能上完这堂阅读课。并且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并没有将知识联系和整合,导致阅读课是孤立的、碎片的,学生无法通过一节课就对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去阅读、思考和感悟,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应联系学生的所学,整合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和主题。
一、告知阅读目标,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告知学生需要达到的阅读目标可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学习来努力完成教师设定的目标,并且根据阅读目标来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课《我不能失信》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新闻事件来引入课题。接着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告知学生他们在本节课需要达到的阅读目标,目标分为三点:第一点是学生们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没有错别字,第二点是学生要能够掌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点则是学生要能够鉴赏出故事中主人公诚实守信的品质并给出课文中的依据。教师在课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生就能带着目的和动力去阅读,他们会更积极和投入地阅读以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接着教师即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预习生字词,随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过后教师可邀请学生分自然段进行朗读,以此达成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过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要求每位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下来。以达到设定的第二个目标。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 ,“文章中小女孩的父亲给了她什么样的评价?请说说你的感受”。在给时间学生思考后,可以多邀请几位学生来回答,以此来完成设定的第三个阅读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评价他们是否完成了课前设定的三个阅读目标,并邀请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有关于诚信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诚信这种品质的力量。
二、联系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若能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阅读,就能为学生进行新的阅读做铺垫,让学生能初步感知所学课文的内容和主题,为学生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更高效地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第18课《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首先播放有关赞扬妈妈的歌曲来引入需要学习的课题。接着教师可以联系学生们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第20课《妈妈的账单》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们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新的阅读。
首先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三年级时我们学过《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吗?”,学生由此会联想到母爱的无私与无价这个话题。接着教师可继续提问“还记得当时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一点的吗?”,学生会想到人物刻画可由人物的心理来体现。将学过的课文作为铺垫来引导学生回忆与即将所学相关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新的阅读。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学生起来回答。接着教师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可思考得出本文也是为了赞扬母爱的无私。随后教师可以联系《妈妈的账单》提出问题,“《妈妈的账单》中作者是用人物的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那这篇文章是如何刻画的呢,请大家用笔圈出来。”学生通过阅读和勾画可以归纳出,《慈母情深》是通过描写文章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的。最后教师做出总结“结合这两课我们可以知道刻画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同时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对吗?”学生点头。
三、提出阅读问题,促进读和思考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提出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思考,进一步深挖阅读背后的精神价值,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提升学生阅读时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教师可首先让学生依据课文标题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做出预判,并点人回答,以此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接着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验证自己的预判是否正确。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文章讲了主要讲了什么事。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邀请一些学生发言。接着,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要传达的主题。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文章中的残疾人究竟有没有马要喂?”,学生回答没有,那是残疾人骗小男孩的。接着教师可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残疾人做的对不对,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撒谎不对,有人认为残疾人做得对,因为他是想帮助小男孩。随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文章中的小男孩对残疾人的做法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学生可联系到课文的最后几段得出小男孩是感激那位残疾人的。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残疾人撒了谎小男孩还很感激他,并写了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可得出,作者是为了赞扬残疾人的乐于助人和感激他对自己的关心关爱。教师通过层层提问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边度边悟,达到阅读感化人的功能。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学固然重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受到重视。小学语文老师应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辅导和引导学生的阅读,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阅读思维、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进而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芬. 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探讨[J]. 成才之路,2020
[2]陈凯燕. 多点设计,提升整体阅读品质[J]. 小学教学参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