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及疗效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周鹏程
[导读]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5月期间进行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5例。参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之上加行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

前言
         近年来,国内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在不断的增加,该病属于外周血管疾病,因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导致出现动脉狭窄或者是闭塞,最终会出现下肢慢性缺血[1-2]。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该病和糖尿病、吸烟、血液高凝等有着紧密关系,其中血液高凝为重要的诱病原因。目前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为了更好的分析最佳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本院2018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信息资料
   本文的30例患者数据均选取于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选时间区间为2018年1月-2020年5月,按照抽签法的方式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参照组(n=15)与试验组(n=15)。
         参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在46-79岁,平均年龄在(65.2±5.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在(2.6±0.5)年;
         试验组男9例,女6例,年龄在47-79岁,平均年龄在(65.5±5.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在(2.8±0.7)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3],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抗压、降压等治疗。
         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行介入治疗,详细方式如下:在正式治疗之前,先服用75毫克的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每天服用一次[4],且患者还需要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217),以上两组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天。在患者的健侧肢或者是患肢进行局部麻醉和股动脉穿刺,倘若患者的股动脉有所阻碍,就需要先将动脉切开之后再进行动脉穿刺,在患者的血管内放置导管鞘,并且注射0.3-0.5万单位的肝素[5],同时还需要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这有利于及时的了解患肢的侧循环情况和狭窄程度。经过导管鞘将导管和导丝放置,并向远端进行探查,若患者血管闭塞的比较程度,则需要利用超滑导管丝来引导,以血管造影的实验结果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作为参考依据,并且将ev3支架,之后进行造影检查,倘若检查管腔通畅,就将已经准备好的药物注射,完成手术之后,患者按照医嘱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率,治疗效果:当患者治疗之后,采用血管造影检查之后显示出现狭窄小于30%,且没有出现其它严重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均完全的消失,即可将其归为效果显著;当踝动脉有着明显的升高,,且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均有所改旱,即可将其归为好转;当以上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善,且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越发的严重,即可将其归为无效果,计算公式:(效果显著+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的30例患者数据应用于计算机软件 SPSS23.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率,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判定数据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表1可知,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具有差异(P<0.05)。
表1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
    通过表2得出,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
表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n(%)]


3 讨论 
         造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内皮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且分泌多种趋化因子,造成平衡肌细胞朝内膜前移,经过一系列的演化成平滑肌源性细胞,随着并且病情的恶化形成动脉硬化;(2)血浆中的脂质在体内的动脉内膜沉积[6],会出现结缔组织的增生,形成动脉硬化斑块;(3)血液中存在促进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因子;(4)遗传因子,面对截瘫的可能性较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且还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死亡风险较高,治疗上提高生存质量十分重要。过往临床上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尽管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良反应较高,预后效果较差。腔内介入术作为比较现代化的微创治疗手段,恢复比较快,且也十分安全,能够进行动脉穿刺-球囊扩张-动脉扩张以及重建等,手术效果显著。但需要注意的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很容易因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复发[7],这有可能是因为患者有糖尿病,微循环出现病变,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血浆的胰岛素水平也会升高,从而出现血管异常的扩张和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升高,进而出现复发,因此对于该类患者需要进行随机访问,及时的要求患者来院复诊。
         本次实验数据证实,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差异(P<0.05),其说明了采用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整体的治疗,缓解了临床症状,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着促进效果。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会造成再次损伤,其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楼文胜,汪涛,李英豪.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20,8(1):95.
[2]王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54.
[3]李芡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J].糖尿病天地,2020,17(1):30.
[4]高琳,古丽娜·阿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探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3):232-233.
[5]李全成,苏少飞,张忠梅.经皮腔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1):1207-1208.
[6]逄晓军,赵作蔼,张杰, 等.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9,9(21):89-90.
[7]徐创,陈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钙化病变的腔内治疗现况和进展[J].中国医药,2020,15(1):144-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