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山东曹县 274400
摘要: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加大对营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创新质量管理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认为,要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合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使营造林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代化转变,使管理效果得到提高。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营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我体林业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创新质量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我们要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合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使营造林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代化转变,使管理效果得到提高。
一、树立营造林管理新理念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期生态文明精神为纲领,切实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做到奖罚分明;全面完成好造林重点工程,择优选择造林施工队,确保造林工程进度与质量,要抓好造林关键环节,优化树种结构,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抓住有利时机,做好补植补种;多措并举抓好未成林管护;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建设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强化安全防范,加强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收集完善资料,加强档案建设工作,真正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二、树立抗旱造林思想,落实各项抗旱措施
我国北方直少雨雪,旱灾比较严重,抗旱造林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一定要树立防大旱、抗大旱的指导思想,抓紧做好各项抗旱造林措施的落实工作。要尊重自然规律,随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合理安排造林任务,对确因干旱不能造林的地块,要组织人员搞好造林预整地,为雨季造林做好准备。要加大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推广的力度,特别要推广坐底水栽植、遮荫覆盖、径流林业整地、容器育苗和耐旱优良品种造林等实用技术,确保造林质量和成效。同时,对因干旱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下降,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抓紧做好补植补造工作,确保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三、管理制度科学化与规范化
近几年,国家陆续建立起以《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营造林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一定要照章办事,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并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具体办法或细则,做到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奖惩有措施。同时,要在工程造林中加大事前招标、过程监理、事后报账等制度的推行力度。要积极实行专业队造林。
逐步建立营造林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资质(资格)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执业资格培训,提高行业队伍素质。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场工作责任制。“早”字当头,超前谋划,严格过程管理,强化措施落实;严把造林关键环节,确保营造林工程科学高效完成。要严把整地、苗木、栽植、管护等关键环节;注重结果,严格检查验收。面积不实不验收、密度不足不验收、成活不好不验收,严格资金付款管理;狠抓技术档案管理,确保营造林工程资料齐全。及时收集工程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全过程文字、图标、照片及影像资料。
四、加大营造林的科技含量
各项造林工程都要制订科技支撑方案,做到科学规划、设计,科学施工和管护。要大力培育良种壮苗,加强苗木流通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携带疫情的种苗上市。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选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科学造林模式。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进行林业技术指导、技术承包、信息咨询和其他各种技术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工作,搞好地方标准建设,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
五、强化机制改革,提高营造质量
明晰产权是保证营造林质量的动力之源。各地一律不得栽“无主树”,不得造“无主林”。要实行质量管理激励机制。把营造林质量优劣纳入年终考核范围。积极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起质量与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干部政绩、人员工资挂钩的机制,调动营造林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六、加强质量检查监督
开展检查监督是促进造林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要开展造林督察和以造林作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大检查。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充分重视质量检查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检查制度、整合检查力量,避免层层检查、重复检查,使检查工作规范统一,提高效率。要重视和完善造林质量群众举报制度,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认真查处造林质量责任事故。坚决打击贩卖、使用假冒伪劣种苗、虚报造林数量和质量、在检查验收中弄虚作假等恶劣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造成重大损失的重特大质量事故要依照有关规定,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综上所述,我们要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合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使营造林质量管理系统实现代化转变,使管理效果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法年.浅析如何有效提高江东新区营造林工程质量[J].农家参谋,2018(13):116.
[2]陈磊.营造林质量管理及可行措施分析[J].低碳世界,2017(34):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