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输变电工程在设计评审阶段,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以提高项目建设经济性。本文就输变电工程设计评审阶段,开展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设计评审;工程造价
引言:输变电工程设计评审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最终的施工方向,为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性,有必要开展精细的工程造价管理,分析输变电工程的具体造价情况,提项目建设经济性。
一、输变电工程造价控制现状
(一)专业人才缺乏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设计评审工作,必须保证造价人员掌握专业的工程造价知识,且全面了解输变电工程的建设特点与实际成本,以确保项目设计评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部分电力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由于造价专业人员缺乏,直接影响到设计评审工作开展进度和设计成果质量。
如电力造价人员配置不足,无法满足大型输变电工程的造价工作需求;部分电力造价人员未提升专业技能,导致工程造价精准性受到一定影响;部分人员出现工作怠惰心理,不主动了解学习相关规程规范及施工流程工艺,导致输变电工程造价工作受到一定影响[1]。
(二)对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电力需求非常大,更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和运行的安全稳定。为此,电网升级改造迫在眉睫,输变电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必须在项目设计评审阶段,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工作的效能。但可能由于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输变电工程预算精准度不足
开展输变电工程设计评审工作时,必须基于工程实际,对项目投资进行计算,以确保项目预算在各阶段的合理性。由于输变电工程建设投资额较大,一旦出现项目预算偏差较大,则会对工程实施造成直接影响。
如造价人员进行定额套取时,未充分考虑市场变化等因素,导致工程预算偏差较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一定价格波动,工程造价若没有对市场变化趋势进行一定的研判,则会导致预算出现较大偏差。
二、输变电工程造价控制成效提升方法
(一)人才队伍建设
在电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稳定有序推动电网升级改造,确保各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输变电工程的设计评审工作,都需要科学严谨的预算书,为保证造价工作开展的可靠性,造价人员必须具备专业业务能力。
在日常业务人员综合实力提升时,需对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保证业务人员对造价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为后续输变电工程造价管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工程造价的可行性与精准性,相关造价人员需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工程施工工序,掌握输变电工程的具体建设要求;鉴于输变电工程建设要求特点,开展项目设计评审的造价控制工作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电力大数据技术优势,打造电力信息互动平台,确保第一手的电力资料得到共享,有效提高电力工程建设安全与质量[2]。
(二)项目综合评审
当输变电工程开展设计评审工作前,设计人员必须前往现场勘查,依据真实准确信息进行工程设计,并完成整体的工程技术方案,提交给评审单位进行可行性评估。项目评审作为工程决策的重要步骤,为客观分析项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评审人员应当基于工程造价管理开展综合性评估,将工程造价与技术方案进行结合,分析各主要施工工序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保证科学准确的对输变电工程作出评审。
评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时,不能单一追求项目安全性或经济性,而导致资源消耗较大,设计输变电工程未能发挥出预期社会效益,提高电力服务的质量与效能。因此,输变电工程项目开展评审时,需开展综合性评审,保证输变电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达成均衡,以发挥出输变电工程的实际价值。
(三)LCC控制工程造价
LCC工程造价管理,即全生命周期的项目造价管理,以突出项目全周期内的综合成本最小化。输变电工程开展项目设计评审时,可开展LCC造价管理,因为输变电工程的后续投资费用较大,且项目的生命周期较长,开展该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可确保工程建设周期内成本最小化。
如电力设备技术升级、大修工程开展时,涉及施工范围广、施工量较大,开展LCC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可很好处理可能出现的造价管理工作问题;部分输变电工程前期筹备时,未能开展精细化管理,导致后续建设造价管理出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经济性。通过运用LCC工程造价管理,可科学论证评估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可行性,预先发现工程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主动进行解决处理,提高电力工程项目设计评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电网企业开展输变电工程建设时,为提高项目设计评审工作质量,应当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能,基于工程造价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审,以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蒋舜.设计评审阶段对电网技改与检修工程的造价控制[J].四川建材,2019,45(06):205-206.
[2]孙杨,杨玉群,任欣.基于回归分析法的配电网工程设计文件评审费计费标准研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1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