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出新裁,“备”显实效——幼儿园有效开展集体备课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陆红
[导读] 在新课程的“呼唤”下,集体备课成为一种智慧的备课形式脱颖而出,它不仅体现着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反应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而且也体现着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一、研究起源
        在新课程的“呼唤”下,集体备课成为一种智慧的备课形式脱颖而出,它不仅体现着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反应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而且也体现着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集体备课是一个同伴互助合作的进步组织,是一个“终身学习型团队”,是一个“反思交流型团队”,是一个“互助协作型团队”。集体备课作为园本研究的一种草根状态,作为园本的“桥梁”,不仅可以塑造幼儿园的研修文化,让教师感到身在其中的幸福,合理培植共享文化,让教师发挥最大潜能,也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让教师的教学生活“风光不与四时同”。具体来讲,集体备课——即可以不断的提高备课质量,从而也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绩效;集体备课——不仅可以汲取到同伴经过精心收集和整理的先进的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避免在浩瀚网络中寻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集体备课——即可以借鉴和吸收同伴先进的教育教学教科研经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避免自己少走不走弯路,让每一位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得更快,更好;集体备课——不仅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思考广度和深度,及时捕捉到生成性和建设性的智慧,而且也能激发自己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同时也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但从现状来看,目前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备”而来:集体备课时间到了,在教研组长催促下,教师们陆陆续续回到办公室,坐下之后大家随意聊着其他话题,等时间过半后,老师们于是七嘴八舌,有说学习新课标感悟的,有说课堂教学的……最后,教研组长确定一个话题让大家讨论发言,又临时指定某一老师做记录,时间一到,老师们各自散去。2、集体备课=统一备案:有些时候,集体备课成为了一种形式,同段的教师备课后,大家以同样的内容,使用同样的资料开展教学: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这样一来上课就如同工人在车间加工零件,毫无创新。3、集体备课=个人唱“独角戏”:如备课组中有一位是学科带头人,或教研组长。每到集体备课,基本上都是她在讲,其他教师记录,有时虽然指定了中心发言人,但随着备课的深入进行,往往又是一个人的演讲。4、集体备课只看文本,不看孩子:有时候集体备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准备,学习课标、研讨教材、制定计划。还分工从网上搜集教案、资料,制作成课件。那孩子呢,就完全放在一边了。
    综上所述,目前幼儿园教师的集体备课缺乏实践、指导和协作,课堂质量、深度和
广度都难以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幼儿园有效开展集体备课的实践研究》,通过二种备课通道的开展和三项备课策略的运用,使幼儿园的集体备课更有效的体现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形成一套符合幼儿园备课的新规范,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能力。
        二、从版块拓展研究,丰富集体备课内涵——备课的两条通道。
        通向集体备课的道路有许多,那么如何将这些道路梳理清楚,让教师更好、更有效的开展集体备课呢?我们将从主题活动备课和生成活动备课两大路径来开展。我们试图通过挖掘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内部结构模式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为集体备课服务。
        1.内部结构模式的剖析。
        (1)知识储备,主题活动的集体备课。
        现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是以“主题”形式进行的。主题活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既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凸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经验,更是与儿童渴望探索、发现和理解的周围的人、事、物密切相联的。因此我们将主题活动备课融入进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中,通过最常规的备活动目标、备活动过程、备教学策略从而扎实教师的备课功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
        (2) 兴趣为本,生成活动的集体备课。


        生成活动是指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资料收集、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帮助解决对幼儿发展有意义问题的一种系列活动。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提问,教师将幼儿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选取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和幼儿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生成活动的内容指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发现。因此在开展创新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将生成活动备课也融入其中,并通过幼儿的问题为线索来进行一系列的备课事项。
        2.内部结构价值的剖析。
        (1)主题活动备课 反思成长。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备课+反思。”每个学期都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首先是主题计划的制订,结合教材融合生成课程确定合适的主题,初步形成主题计划,人手一份;其次是主题集体备课,对即将开展的主题分版块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讨,使主题更具可行性、科学性;再次是课例集体备课,针对具体的一个教学活动进行探讨;最后是主题档案的建立,对主题实施过程的反思,以及图片、照片等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主题备课中,反思显得很重要。作为教师,要写下每节课自己的心得体会、成功之处、失败之处、闪光之处、忽视之处等;要记录下自己每节课的收获与疑惑,并通过交流,解决存在的疑惑之处,不断在释疑中前进。
        (2)生成活动备课 捕捉契机。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发生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发生在每一个生动的教室里,它的表现形式包罗万象、缤彩纷呈。我们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教育契机,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挖掘其教育功能,将其转化为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主题,因为这些生成活动对幼儿具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动顺从幼儿,当我们发现原有的活动对幼儿更有发展价值或新活动尚不具备探究条件,那么一定要坚守目标,想方设法让幼儿保持原有的兴趣,对生成的内容予以转移和淡化。走进幼儿的世界,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孩子的探索兴趣,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同时,在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教师的共同参与,能提高自身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从模式创新研究,挖掘集体备课的价值——备课的三种策略。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集体备课的理解不同,使集体备课出现了不少误区,使集体备课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握教材,消除疑惑,形成凝结集体智慧的教学实施方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有效实施集体备课,必须从大教研提升集体备课、小教研创新集体备课、教师个人改革备课加以规范和落实。
        1.大教研提升集体备课。
        园本大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地,在这里教师不仅可以开展一场场头脑风暴,更可以进行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因此在大教研中进行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同时也将更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小组教研创新备课模式。
        “草根式”的教研组活动是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能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的“教研”。因此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时,我们也将充分利用教研组的力量,让我们的集体备课扎根于教师,贴近幼儿,从而使我们的集体备课扎实起来,丰盈起来,充实起来。
        3.教师个人改革备课。
        个人备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在备课的内容理解、备课形成、追求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上具有明显的个性。它是教师在学习、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化“他”为“我”,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创新过程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