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性--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孙家根
[导读]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是贵州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
        【摘要】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是贵州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本文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以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师范类高校中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去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的探究,科学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及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贵州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集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49个民族成份大省,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民族特性和民族差异的存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由于地域、人文历史潮流、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摘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保持贵州社会政治稳定与健康发展的百年大计[1]。加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科技强国,人才强省的前提条件。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滞后与教育欠发达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加之少数民族家庭一般孩子较多,家长为全家的生计忙于奔波,无法顾及子女的学习及思想状况,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7]。加上教育资源缺乏,教师素质不高且教育机制不良,致使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远远落后于全国,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帮助有限,学生受教育水平不高。
        (二)受各自民族文化影响较深,融入现代教育缓慢
        贵州地理偏避,信息落后,各少数民族长期身居大山深处,受各自民族习俗、信仰、文化制度禁锢,难以与时代政治思想同步,与自然人性意识为主,同时受经济、地理影响,难得或迟得现代科学教育,思想进步缓慢。如黔东南地区到现在都还存在“双语”教育,思想教育以民族习俗伦理为主。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优化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围绕在受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是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其生存、成长时刻都离不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只能在教育对象同社会环境的交往活动中实现。所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优化社会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学校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第一,加强民族观教育。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关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的教育,关于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团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第二,加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现代思想教育内容融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欠发达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落后的农村,从小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现代先进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差。
        3、多渠道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经济困难问题,强化思想教育物质力量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家庭经济跟不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难以深入实际,真实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上有些偏差,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解决难以同步,困难仍在,信心不足。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家庭困难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如现行免费师范生政策,逐步倾向于西部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逐步倾向于立志于落后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学生。
        4、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教育源头问题
        高校是思想道德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注重少数民族师资建设,严格要求,拓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支教、助教、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在提升现有师资力量的同时,加大高素质的思想教育人才培养,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问题。
        5、加强不同民族地区学生的交流,增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与友谊
        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要打破民族文化的封闭性,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汉文化情境下的适应性。比如让部分优秀的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混居,或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调研等方式,以共同的生活建立深厚友谊;举行各类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活动,增强民族间凝聚力,以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和认同感;此外,在高校科研活动中,鼓励不同民族学术交流,培养团队精神相互尊重意识,从而达到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民族在同。
        综上所述,贵州的少数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贵州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贵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贵州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聪等.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材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