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以“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为例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 徐伟
[导读] “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联网的平板、导学案和教学软件等有效的进行导、学、讲、练,教师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得大数据,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模式   
        【摘要】“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联网的平板、导学案和教学软件等有效的进行导、学、讲、练,教师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得大数据,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发展
        互联网+教学是互联网辅助教学的升级。过去我们利用互联网下载课件、视频、动画等,通过班班通播放来辅助我们的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原理,加深印象,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学习。实践中发现,教师上的新授课,除了个别难点外学生大部分都能自学完成,而学生在回家或者课下做作业时却经常遇到困难,此时又没有老师的指导。翻转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或者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对于个别难点,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解决。如果观看微课后仍不明白,可通过联网的平板反馈给老师。这样课堂上老师只需解决极少数难点和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延伸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让联网的平板和学习软件更有效的帮助我们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互联网+”教学模式既借鉴了美国的翻转课堂,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我们比较认可的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其流程是导、学、讲、练,而“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联网的平板、导学案和教学软件等有效的进行导、学、讲、练。
         1、导 提前发下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导学案。            
         2、学 以往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引导,自学教材。但教材中可能会有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点,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送提前录好的微课,一部分学生结合教材和微课,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就可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可能还会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不了,那就需要在平板上给老师留言,或通过导学案拍照上传反馈给老师。
         3、讲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可以重新设置问题继续引导,把学生反馈的问题解决。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只需根据掌握的学情进行精讲。
         4、练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随时推送练习,进行巩固。平板统计客观题的正确率,及时反馈。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流程
        导入: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同样是在非洲大陆,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图片展示撒哈拉沙漠和刚果热带雨林景观。
     【设计意图】: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观,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有重要影响。
        1、单圈环流
        自学反馈:平板截图
        找学生指出问题并展示自学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单圈环流是对上一节课热力环流原理的知识迁移,通过平板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让学生自行讲解。
2、三圈环流
        自学反馈:根据平板截图,大部分学生对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理解。
        教师对问题进一步引导,将问题细化:赤道高空中北上的气流在北纬30度附近为什么下沉?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相遇后,气流怎样运动?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冷热不均形成的,叫热力原因。
        强化记忆:三分钟时间记忆气压带与风带的名称、位置,风带的风向。然后画出北半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用平板拍照上传、互批。
        平板推送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从平板反馈来看,一些学生没有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解决问题。平板推送练习加以巩固。
        自学反馈:部分学生留言对于哪些气压带和风带能降水不理解。
        课堂配合气压带风带的立体图进行分析,重点强调水汽要遇冷才能降水。即上升气流(低气压带)和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西风带)易产生降水。   
        问题回归:为什么撒哈拉沙漠降水少,而刚果盆地降水多?
        学生回答: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所以降水少;刚果热带雨林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降水多。
        【设计意图】: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有重要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3、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情境一】:暑假期间,小侄子从美国旧金山回烟台探亲,正好遇到烟台下雨。小侄子好奇的说:你们这怎么夏天还下雨呀,我们那冬天才下雨。引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问题:为什么旧金山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学生回答: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平板推送练习: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情境二】:小侄子在烟台海边的沙滩上,烫的直跺脚,下了海后,感觉凉爽多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原因,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自学反馈: 部分学生不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什么被切断。
        学生代表展示,解答。
        教师点拨:夏季陆地气温高,尤其是印度附近,所以在此产生了热低压,而这个位置原本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此,印度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平板推送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学教材和看微课,根据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总结:受地球自传、公转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大部分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像这些大规模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叫大气环流,它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和海陆间的水热平衡,对下节课学习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总结串联该节课的重点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并掌握重难点。
         结语:这样下来每一节课都变成了知识点的不断反馈、精讲、巩固三个环节,教师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得大数据,充分掌握学情,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实现高效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