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把握其中的价值取向又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历史和整理现实,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地位,继而转向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证明了这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取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有力支持,还是立德树人的集中体现,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它既引导着教书育人的道路方向,也承载着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R]. 2016.]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价值取向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和目标保障,它浇灌思想的根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花结果,使知识不再是冰冷的异己之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价值取向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所谓“大学之大”,指的是高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去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服务”等“大问题”,但“大问题”也要“大方向”的把握。习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R]. 2016.]这是中国高校的鲜明定位,它决定了中国高校的办学方向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保持一致,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坚定师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以及完成这项伟大事业的信心。这一切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方向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基础也是核心,它具有统领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 2013.]一套精准、有序、稳固的价值体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只有坚持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不变,才能确保师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歪不偏,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不空不假,才能终结披着“价值多元”外衣的“价值虚无”乱象,否则如果在基本方向上出了问题,本该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但不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反而变得畸形扭曲。
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作为人民的高校,就必须切实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养爱国情怀和集体精神,树立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传播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使师生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意义,让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文化灯塔。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有力支持
习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R]. 2016.]这便为中国高校的发展定了性——中国的高校不仅要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还要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切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导航仪”。
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师生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掌握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内容,特别是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教学和科研中将物质精神成果落实于社会发展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能够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履行自身职责、尽到自身义务。具体来说,首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课堂知识和研究成绩“解”民之所需,同时不忘宏扬文化先进性,指引精神文明建设“应”民之所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从而真正成为人民的高校;其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利用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自信之基石,为党的治国方针和理政路线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中国血液和时代灵魂,真正做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从而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最后,在新一轮的高校建设中,充分发扬创新、奋斗、钻研、实干的精神,致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让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独树一帜,在全球化浪潮中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真正成为现代化的高校。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的集中体现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R]. 2016.]“立德树人”既是高校创建的出发点,亦是高校发展的目标,而这一切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推进器”。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我们建构起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我们理清这些价值理念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明确应有的价值追求。“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解释了“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即“立什么样的德”,丰富完善了这一目标的具体任务,即“树什么样的人”,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扎根在个人心底,使高校师生“胸怀国家”。面对当前复杂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师生自觉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任务,认清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而激发个人最高尚的道德情怀,达成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和谐统一,让成长中的“树苗”得到“祖国之壤”的滋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把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铭刻在个人心间,使高校师生“心系社会”。面对当前一种粗鄙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侵入高校课堂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师生牢记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奋斗方向,将个人名利抛诸脑后,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从而激励个人最纯洁的道德思虑,达成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并行,让成长中的“树苗”得到“社会之林”的护佑;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在个人层面规定了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准则,使高校师生能够时刻审视、监督、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抵御有害价值观的腐蚀,自尊、自爱、自律地成长,回报祖国、回馈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面向上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方向、建设道路、前行目的,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倚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为高校发展制定了一条明晰的线索,即“课程思政”。
当今大学的基本架构依然延循西方大学的传统创办模式,这使得大学在“中国化”的历史背景下,在贯彻上述宏观方针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部分专业课内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乃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出入,又如部分课程体系的设置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抑或部分高校发展方向不明等。不过,这一切都能够在“课程思政”的工程下得到解决。
首先,针对一些以西方思想、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课程思政”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重新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去解释这些内容,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以及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去反观这些思想,祛除可能的迷信或误解,填补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块领域的缺失,将这些课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结构;其次,当前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目标模糊、定位重复、联系零散等问题,“课程思政”恰好能够作为清晰的主线串联起所有课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体系发展路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宗旨,来贯穿教学过程,[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7月刊.]来梳理课程定位,来整合课程资源,来评价课程效果,真正打造一组适合中国高校自身需要的课程体系;最后,在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仍然能够启发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路。正是因为“课程思政”贯彻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旨,只要高校做好这一工程,便会自然而然地领会国家的精神,意识到自己的任务,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在这项伟大事业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价值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规律。在这一规律下,则是各个文明从本国国情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价值教育的思考和探寻。
对于中国高校来说,价值教育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高校前行的支持和保障。它为中国高校的价值教育指出一条明路,促其迈出现代化的步伐,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之路。因此,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应更坚决、更彻底、更自觉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有效衔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诉求,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优势,履行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如中流砥柱一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
[2]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7月刊.
[3] 人民日报评论员.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0日第1版.
[4] 习近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R]. 2016.
[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