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课程是一门文科性质特点突出的学科,教材中的内容纷繁复杂,其历史事件纵横交错,需要进行大量记忆和背诵。为了帮助学生巧妙地借助记忆方法学好历史课程,教师就要探索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性。记忆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抵触心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程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就从趣味联想法、简化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法论述了记忆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记忆方法;应用;策略
引言
历史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知识到积累知识,最终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在新课标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历史课程是一门闭卷考科目,学生在学习中就需要牢记教材中的答题知识点,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进而也就让记忆方法的灵活应用成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记忆方法,解决理解记忆效果低下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历史学习任务,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采用趣味联想记忆法
没有趣味的联想,就很难有深刻的记忆。趣味性的联想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这门课程的愉悦感和吸引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判断,找出其中可以联想的知识点,进而快速准确的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1]这种记忆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枯燥的文字描绘想象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让历史画面更加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可探究性。
比如,在学习《远古的传说》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描述进行大胆的推理分析和联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以“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远古的传说这篇课文。”通过这种情境的导入和设置,学生的思绪也会集中到课堂上来。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用“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来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联想黄帝时期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在黄帝的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情形。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进行联想,就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历史知识时把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的大脑思维更加灵活,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借助简化比较记忆法
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负担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要想更好的记住大量历史知识点,就要想方设法的把复杂的知识简化,把一些有明确联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总结。让记忆更加精确,防止记忆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在学习活动中要抓住重点知识,有针对性地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签署的条约比较多,各种条约中的条款也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这时候,为了方便记忆,学生就可以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条约简化为“天南地北”来进行记忆,以此来想象到形容距离的成语进行准确记忆。而对于条约的内容,则要比较其中的异同进行记忆。在这三个条约中,相同的点有割地等,而为了准确记忆三个条约内容,就要从条约中的不同进行理解和记忆。如《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样的简化和对比记忆,就能让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平等条约割地的内容有所不同,提高学生的识记效率。
三、巧用多媒体记忆法
多媒体记忆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特殊辅助手段,利用形象的记忆可以让死板的文字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记忆大多数都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形象的东西可以带给人容易记忆的学习感受。通过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最大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让历史课程的记忆更加简便明了。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甲午风云”电影中的简短片段,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画面中出现海战场面时,从其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动态图中,可以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场面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播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进行复习,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更好的回顾,梳理出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的引导学生,不能被电影中艺术加工的成分影响,抓住历史教材中的真实情节。正确的引导加上特殊的记忆方法,能帮助学生感受历史课程学习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2]
四、结束语
历史的学习必须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的正确掌握可以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减少死记硬背的痛苦。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推动历史教学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红.谈多种记忆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师专学报,2004 (4)
[2]曲玉宏.快乐历史记忆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