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王森浩
[导读] 初中历史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历史知识与历史常识的教育,它还负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历史知识与历史常识的教育,它还负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学习民族文化也是在学习当下社会,从民族文化中能够找到民族的共性与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本文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着重研究讨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问题,以期为初中历史课堂的民族文化教育效果提供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引言: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初中时期是青少年成长的人格塑造的关键要点,在此时加强初中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认识与学习民族文化,并且这些文化瑰宝也能够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上给他们提供支持与解惑的作用。为此,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凸显民族文化内容教育,是一项值得探索的长期道路。
        一、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1.唤醒学生文化认同与归属
        我国民族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民族文化关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基本的人文与科学基础知识讲授与教学,民族文化的教育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而这种人口的往来也带来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的影响是肉眼所不能看到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生活细小之处予以体现,初中生也正处于各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阶段,在此时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归属,帮助她们提升文化自信。
        2. 学习培养民族气节
        学习民族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认识与认同,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精髓,能够帮助学生在他们以后的求学与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支持与支撑。校园环境一直是学生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象牙塔,学校环境单纯而直接,大家都是为了纯粹的学习目的而努力。但是求学之路也只是学生们在一生中的短时间段经历,待他们走出校园之后,需要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压力。在此时,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与坚韧的意志,便很难真正实现人生理想。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民族气节也流传千古。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学习,加深他们对于意志品质的深刻认识,待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之上遇到了挫折与迷茫时,便能够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中找到这种给自己提供指引的民族气节。这些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能够不断为炎黄子孙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策略研究
        1.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展现形式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今也在影响我们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民族文化的教育可以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来帮助提升学习效果。在互联网上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会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技术效果,将一些民族文化知识以生动又新颖的方式予以呈现,人们在观看完之后,不仅其中的过程让人感到轻松与有趣,并且其中印象也得到了加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当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角度。老师在课堂之上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模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接触自己陌生领域的过程,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兴趣支撑,便很难让人真正去领域其中的内涵与精髓,加之如果长期以一贯枯燥无味的刻板教学方法,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升课堂效果,学生便无法真正学习到民族文化的内涵精神。


        (2)创新师生互动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为课堂主要互动方式,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被动形式,学生的思维由老师引导。这一形式对于学生的应试应考极为有利,老师的切入点都是根据考试时经常设置的角度来提问,经过此种方式的长期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直接提升卷面成绩。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一方面,它极易造成学生的惰性思维,使学生逐渐失去主动思考与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长期关注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与之无关的内容逐渐忽略。为此,为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老师可以从创新师生互动形式上入手。比如增加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或学生互问互答等方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后的主动学习与思考,也能够改善传统历史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于课堂提高期待值,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引导课外探索,激发文化学习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也一样,需要加强对他们课外探索的兴趣引领。因为课堂之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能够将足够的时间用来拓展民族文化知识,毕竟学校的教育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之上加强对于课外知识的探求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章节时,这部分的内容在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多,但是这一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关键时期,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与学习。比如端午节的节日背景,它涉及到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及历史背景。可以在此题材之上给学生提供课上的线索指引,例如介绍楚国当时的处境,《离骚》的部分内容鉴赏,以及相关影像资料的播放。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活动素材,组织课外拓展活动,例如话剧演出、PPT制作比赛或者改编创作演绎等形式。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而来能够使他们在课后的拓展活动中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领悟与认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3.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深理解与认同
        课本上的知识与理论始终需要回归到实践之中,他们从民族文化中的所思所得也会最终在实践之中得到验证。而与实践相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不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之处便能够很好应用自如的。为此需要老师在初期加以引导,从最为简单的实践活动入手。
        例如在学习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抗战精神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纪念有关抗战胜利或者南京大屠杀或者“九一八”事件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借助活动背景,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以走出校园的活动为主,种类可以包含多种形式,例如组织文艺汇演,组织餐馆纪念馆、博物馆,或者在当地的媒体、报纸上发表文章,在社会开展公益宣传活动等等。实践活动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它更多的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将自己学习到的民族文化精神予以呈现和展示,去积极地影响他们,带动他人。因此这不仅是学生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它还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外界产生联系,去初次体会民族文化给人们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教学初期经过了老师的这种带领实践活动的示范作用,学生会对类似的项目逐渐形成概念,并且在后期,老师需要适当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自发开展实践活动,并且将实践成果以他们设计的方式予以呈现,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结束语
        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它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在体现,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将历史课堂之上的所知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一系列的阅读与实践,把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精髓切实领悟,在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持续带领他们前进,为他们保驾护航,为他们披荆斩棘。
参考文献:
[1]吴昊.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J].教书育人,2019(05):80.
[2]刘海燕.从“民族文化认同”到“民族精神养成”——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养成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2013(05):115-116+70.
[3]张毕清,郑巧灵.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9(19):138+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