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班级人文情怀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2/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7期   作者:黄桂松
[导读]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面。
广西宾阳中学 广西 南宁 530400
  摘 要:本文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出发,探讨“以方式体现内涵”“以活动内化精神”“以生成促进突破”的班级人文情怀的培育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活泼身心、支持学生表达,给学生搭建开放自主的班级管理氛围,是回归教育本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想的原点。
  关键词:班级 人文情怀 培育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文化基础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文情怀、人文积淀与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的培养目标描述为“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当前,在校高中生面临的不单是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需求,更面临着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方面的选择与优化。表面看起来,学生身心成长的领域和途径较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视野似乎更开阔了,发展的维度似乎也更多元化了。然而,老师们却在不断地发问:怎样才能守住育人的本真?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在多元发展的意识形态之下,不违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学习能力形成的科学规律,从而身心和谐地实现新的成长标准?
  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培育活泼身心、开放自主的班级人文情怀,能够促进学生治学能力的自主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主动建构,契合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因此,在班主任常规工作中,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加以引导:以方式体现内涵,以活动内化精神,以生成促突破。
  一、暴露思维的学习方式——班级人文精神的基石。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自主发展能力,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平台。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多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舒适区”是沉默地听和专心地记笔记,时不时回答一下老师的偶尔提问,思维的活动处于相对的静态状态,较少通过互动及批判性思维展露自己的思想真颜和思维动态。一节课下来“收获感”充足,“满满地都是回忆”。当碰到稍难一点的题目、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被动,反应慢,思维的敏捷性不高,不大情愿挑战自己。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现状,就必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放开思想,“暴露思维”,重新建构认知模式,形成浓厚的探究氛围,走出“舒适区”,拓展思维的无限可能性,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笔者担任英语科教学,在组织听、说、读、写、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暴露”自己的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交互”“批判”和“厘清”,在体验中促进发现语言特点并尝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是精心组织“小组探究”的课堂模式,根据班级总人数、男女生比例,每个小组四到五人,尽量体现“个性特点互补”“目标动力互推”的原则,帮助学生组成既有“信息差”,又有发展“势能”的“小伙伴”团队。这是关键的一步,班主任心有“城府”,布好棋盘,搭好兵马博弈的“台”。
  “暴露思维”的活动由“露”“读”“写”“论”“现”五步组成。每周五个课时中,安排两节课的前十五分钟,定期进行。
  1.“露”。每周轮值一个小组,于课前五分钟在白板(黑板)上写好最近学习当中最令自己感到困惑的、或经阅读答案、教师讲解也仍然存在疑点的题目。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里的五个人,每个人写一个小问题,只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不耽误正常的课间活动。预备铃一响,学生习惯性地拿出纸和笔,安静地进入思考状态,仔细观察同伴提出的问题。
  2.“读”和“写”。上课铃响,教师发出清晰指令,组织全班朗读所有题目,独立思考,并写下自己的回答。
  3.“论”。通过提问或主动呈现,非轮值组的同学到白板写出自己的回答,并开展“论述”和“现场答辩”,全班互动进入“争辩式”的学习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4.“现”。负责出题的同学到白板“展露”自己的出题“意图”(即问题的“源头”)、全班“辩论”之后发现的“新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进行精要点拨,引导学生收获思维碰撞的成果,以点带面,并灵活调整教学。
  如,学生“露”的一个问题:
  You can’t imagine what difficulty we had ______ (recover) from the disaster.
  “读”,以集体朗读引入,带动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思维状态。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采取提问朗读,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get the students involved,即引导学生聚焦课题。
  “写”,动笔写下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时候教师把握好时间,既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又要迅速推进,不可拖沓。
  “论”,是整个活动的核心。通过提问、主动呈现等灵活的方式,“暴露”不同层面的思考方式、对疑难点的解读、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推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正确认知的主动建构。
  学生A在白板上写下的答案是:recovered.
  学生B随即到白板“攻擂”,写下:recovering.
  这时全班形成了两个意见群:一个认为had recovered是谓语动词的形式,另一个则认为recovering不是谓语,而是非谓语动词的形式。
  出题的同学随即陈述最初的疑问点和最新的思考点:“我一看见had,就填了recovered,跟第一个同学一样,但一看答案,却是recovering,想不通。但经过讨论我想明白了,根据句子的逻辑含义,应是had difficulty,‘碰到困难’,而不是强调had recovered,‘已经恢复’。但是,为什么我之前看不出来呢?”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举例子:想想生活当中,我们在什么情境下用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感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到白板写下例句:We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glish Grammar.
  Now we are discussing the difficulty.
  “现”,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两个例句连起来思考。Now we are discussed the difficulty we have in learning English Grammar.
  提问学生:例句和“问题句”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两个句子都运用了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这样的语言搭配。
  这时又有学生问道:difficulty在两个句子中所做的成分一样吗?
  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特点,能够对较为普遍的“固定搭配”和“短语隔离”现象进行反向思考,是对语言运用更深层次的探究。
  于是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发言,使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说出以下的思维过程:
  句子的主干部分分别是You can imagine what difficulty和We are discussing the difficulty。
  而we have in recovering以及we have in learning English grammar则是difficulty的后置定语,have并没有和discover构成谓语结构,同样,也不跟learn构成谓语结构。由此,学生发现了英语中部分短语在用法上的“隔离”现象。
  实践表明,“暴露思维”的活动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合作学习方式。这个活动把获得彻底认知的过程还给了学生;“允许暴露”“支持表达”的氛围,催生了崭新的“课堂生态”,形成了勇于表达疑惑、敢于反向思考,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中主动建构学习平台,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风气。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各个科目相继开展了多层面的“小课题式”研究活动,同伴间的争辩自然开放,暴露问题的层面不断深入,学生能够体会到彼此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间的启发,奠定了精神自由、情怀舒展的班级人文基础。
  二、“话题式”班会活动——班级人文情怀的着色笔。
  在开展主题班会课、班干会议、个别谈话等师生交流的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师往往单向地从强调“教育意义“或”教育主题”入手,先入为主地做好各种准备,包括题材、课件、思路等,以预设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某一教育主题。结果如何呢?整个过程更多的主题自身的“自我验证”而已,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没有“行动力”。
  笔者认为,当下的阅读环境决定了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或思考过类似的主题,现在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糅合“信息”的平台。在集体氛围的支持下,“你说我说”的活动模式能够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发现创造的机会和创新的杠杆。因此,笔者创建了“话题式”的班会活动,把主题融入活动当中,弱化灌输、强化集体建构,达到正能量的“集体汇聚”、正确价值观的“集体确认”以及人文素养的“集体养成”。
  案例:“家长会方案”你说我说。
  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学校会定期组织全年级各班召开家长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家校“联谊”“联议”“联育”的机会。此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绪是不一样的,有的欢呼雀跃,迫不及待;有的犹豫不安,左右为难。班主任在策划家长会活动时,往往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或年级的统一安排,制定家长会的主题和程序。这当然没有错,但效果往往是临时性的,缺失了基于学生心理诉求的平台效应,没有真正达到家长会应获取的长远效益,有时候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因此,每一次家长会之前,笔者都抽一节课的时间,召开“你说我说”的班会活动。针对家长会的筹备工作进行讨论和规划。
  “话题准备”:班干分股讨论,准备好发言提案。
  班长、团委股:组织讨论班风描述、班级管理成效的汇报内容和方式方法。
  学习委员、科代表股:组织讨论学风描述、学习成绩的汇报方式。
  文体、生活股:组织讨论宿舍精神风貌、平时的生活自理情况及接待工作。
  “话题展开”:班会活动课上,各股汇报发言,全体同学现场发表意见,全班合议,汇总出初步的方案。
  “话题总结”:在班主任引领之下,全体班干结合班级未来发展方向和学校、年级的部署,得出既有浓厚班级文化内涵又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方案。
  如:
  
  
  
  
  
  
  
  
  
  
  
  
  
  
  
  
  
  实践证明,两个小时的家长会,始终闪耀着“以生命为本”“以关爱为主题”的光芒,令人感动不已。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家长满眼惊喜。笔者看到,小小的思路变化,收获的是饱满的“自主展露”“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了尊重和引导,戒备心理获得释放,班级民主风气得以体现,师生、家长共同体验了尊重和关爱的情怀,鼓舞学生思考并学会担当自己的社会角色。
  三、“生成式”班级精神——班级人文情怀的突破和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发现,有些学生心理脆弱、精神内核空虚、甚至心理疾病等不时暴露出来,直接冲击传统的管理理念。当问题出现时,班主任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引导方式不得要领,慌乱或如临大敌。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同伴心理上的微妙变化、精神状态的细小差别,多怀有同龄人的同情、理解和包容。但是,如果这份萌芽的情感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修剪和养护,任由问题滋生、扩展和蔓延,那么,它就会逐渐消散,代之以冰冷的言语甚或霸凌的行为。
  通过建立“问题平台”和“绿色地带”,可以打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通道,理性地引导学生朝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塑造人本精神。
  1.“问题平台”。(1)宿舍交流:随机组织两个不同的宿舍进行20分钟交流,围绕生活自理能力、个人习惯、沟通方法等话题,讨论存在的问题,暴露处于萌芽状态的隐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学习交流:学习小组之间交换心得体会,主题围绕课堂学习效果、常见疑难和学习效率;(3)个性交谈:学生主动沟通,或班主任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
  2.“绿色地带”。(1)宿舍内部:行为习惯有“底线”,不影响舍友的正常作息及内部团结;(2)团队之间:学习状态有“调适”,不影响周边的正常秩序;(3)自我成长:个人问题有“觉察”,不隐瞒,积极沟通,寻求解决方法。
  基于理性的“共识”,学生自觉维护“底线”,保持基本的自律和积极的自我调控。
  案例:男生宿舍206发现张同学近来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宿舍,最后一个到达教室,常有迟到、不按时吃饭等现象。
  措施第一步:班主任约谈,交流思想。最终发现了张同学心理有异常。据他陈述,某一次读了一本书,书中的描绘使他认为自己的手很脏,需要不停地清洗,否则会得病。
  措施第二步:家校联系。班主任把相关情况如实陈述,请家长第一时间到学校跟张同学沟通,商议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张同学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就医。医生表示,因就诊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能逐步痊愈。
  措施第三步:组织全舍交流思想,在尊重对方隐私的范围内探讨类似问题的理性态度和科学处理方法。学生表示,因为有了这样的管理模式,身边发生类似的事情,并不会担惊受怕,更无须隐瞒不报,因为“矛盾是共同成长的机缘”。
  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表明,班主任工作中仍然会碰到诸如“留守”“单亲”“隐形欺凌”等现实问题,了解、接纳学生,并以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品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突破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的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班主任在细细密密的工作中,就应该遵循这样的教育情怀,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01,09。
  [2]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35-38。
  作者简介
  黄桂松(1968.12),女,壮族,籍贯广西南宁。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基础教育。工作单位:广西南宁市宾阳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