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的处理技术探究

发表时间:2019/10/17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作者:李健 张金枝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基础工程。
        新疆禹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新疆阿勒泰地区  836500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基础工程。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普及,我国的复杂环境给工程建设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地区中的软土地基对水利建筑的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提升水利建筑的施工质量,则技术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当合理利用软基基础施工处理技术,避免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软土地基的特点,并对软基基础处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技术
        引言
        软土地基是影响当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软土地基的含水量高、渗透性差,在施工中容易出现土层变形等问题,土层的结构强度较差。除此之外,在水利建筑的施工中,软土地基也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直接导致建筑物结构的损坏,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在未来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当结合施工环境来合理的使用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提升软土层的结构强度,优化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1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在我国分布较广,对于当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软土地基本身具备渗透性差、含水量多等特点,在施工中,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差,因此一般需要在工程中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降低其含水量,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由于软土地基含水量大,在施工中极易出现结构变形问题,抗剪能力和结构强度均低于普通的地基。这一特点使得软土地基在水利工程的使用中极易出现结构形变问题,进而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是塌陷,容易给水利工程建筑结构造成破坏。除了上述的特点之外,软土地基还具备均匀沉降特点,软土地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砂石以及粉尘,其成分会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之下产生变形和沉降,对于水利工程的建筑稳定性和工程施工过程有着不良影响。
        2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
        2.1旋喷注浆法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旋喷注浆法是常用的一种基础处理技术。技术人员会借助电化学以及液压设备等将凝固的浆液灌入软基之中,以此来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压实度,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在进行注浆之前,技术人员应当结合软土地基的实际结构强度和成分,对浆液的成分进行优化设计。工程中浆液一般是水泥浆液以及树脂类浆液,水泥浆液成分包括水泥沙以及黏土浆,树脂类浆液的主要成分是聚氨酯类。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对浆液种类和配比进行合理的设计。施工中注浆的主要方式包括定喷以及摆喷两种,喷射注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旋转喷射的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地基的处理效果,提升软土地基结构稳定性。旋喷注浆法在施工中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力,避免了地基沉降问题给施工和水利建筑使用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
        2.2表层处理法
        在软基基础处理施工中,技术人员可以在软土地基中添加一定的材料,并使用合适的方式来排出软土地基中的水分,以此来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这一施工技术被称作表层处理法。表层处理法可以有效的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避免了施工中的一些操作造成软土地基的沉降,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在对软土中水分进行清理时也要注意对沙土进行处理,以此来保证处理效果。对软土地基中沙土进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软土地基的成分,提升地基的结构稳定性。常见的沙土处理措施是在地基周边设置排水沟来进行排水,并在之后向地基中添加砂垫层,以此来提升地基的结构稳定性。


        2.3夯实法
        夯实法在水利工程和建筑施工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其可以有效的提升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压实度,满足了工程建设需求。技术人员一般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来对软土地基进行夯实处理,降低地基中的含水量,提升地基的密实度,保证其结构强度满足工程建设和使用需求。软土地基具备含水量大、密实度低等特点,容易在施工和使用中出现沉降和塌陷问题。在施工中借助夯实处理,施工人员可以有效的提升软土地基的密实度,并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提升土层结构强度,实现固结土壤的目的,满足了工程的建设需求,避免了建筑受到地基沉降问题的影响。夯实法的使用成本低,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好,夯实机械的使用难度也不高,可以在各类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进行使用。但是,随着当前水利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增大,夯实法的施工效率低等问题也对于工程的施工周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夯实法的处理范围,避免给工程工期产生负面影响。
        2.4桩基法
        桩基法一般是在淤土层较厚的施工区域中使用,这类区域中的软土地基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深处理,其他施工技术难以产生较好的基础处理效果。桩基法在施工中使用较多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中技术人员会借助人工方式或是机械设备在软土层上进行打孔,并在软土地基中注入钢筋混凝土,借助离子交换来改变软土层的成分和物理性质,共同构成混凝土复合地基,有效的提升了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承载力。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使用还可以抵抗水域中水流冲刷产生的压力,有效的延长了水利建筑的使用寿命,对现代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2.5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一般是在软土层较薄的施工区域中进行使用,技术人员会使用沙土以及水泥土等来对软土层进行更换,以此来提升土层的密实度和结构强度,保证了后续水利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有效的提升了地基的承载能力。施工中,技术人员会将地基以下的软土挖出,并结合实际需求分层的填充砂石、素土以及灰土层材料,在提升地基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提升了软土地基的抗腐蚀性能,避免了后续使用中地基出现沉降问题,保证了水利建筑的正常使用。
        3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软基基础处理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勘测数据,根据数据来选择合适的施工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案,提升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保证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不同区域的软土地基在厚度以及性质成分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勘测数据来进行技术的选择可以提升施工过程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处理效果。其次,技术人员可以在施工设计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和分析土层数据,准确的对软土地基的承载力等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施工技术的使用效果,降低施工风险。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当前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软土地基环境的存在给水利工程的施工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工程的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区域中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分布,合理选择和使用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全面优化软土地基的结构性质,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希军,张雪青.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的处理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16):92.
        [2]贾晗.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5):246.
        [3]尹风涛.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的处理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24):58.
        [4]杨荣生.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8):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