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9/5/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7期   作者:禹芳
[导读]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禹芳(新疆伊犁霍城县大西沟苜蓿台子小学  新疆  霍城  835200)
        摘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154-01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其意义和作用对于学生来讲极为重大。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的效果,却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效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急需进行改革,运用创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主体创新能力
        在当前,要想全面就小学语文教学展开创新的话,那么教师方面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在工作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形式,力求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予以创新,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予以创新,强化课型设计创新。因为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创新优化,那么学生语文学习创新能力意识才能有所突破,教师教学工作方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正确解析学生创新的概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正确的对待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提出的思维意识,不能够以成人视角进行看待,而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在年龄方面即存在着思维方面欠缺严谨性,所以所提出的意识见解等肯定不如成人那么缜密,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学生方面的理论不具备其特有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意见予以接纳,以避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遭到冷落而淡化。
        2、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尊重学生,即尊重课堂,尊重自身的教师职位特性。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特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发现,这样既能调动课堂的整体氛围,同时也能够满足于学生主体学习创新的需求,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
        3、创新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阐明了:在当前,良好的情绪及心理情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应当在教学进程中做好课堂内容的良性设置,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自然地最佳状态有效发挥出来。


        二、实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教师要有健全的学生观。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的主体与教的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化为“组织、引路、启发”的角色。在教学中,要让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读、多问、多思、多议、多动笔,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重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创造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启发人,又是学生学习动因的启动者。教师要以自己的思维调动、诱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教师应注意把学生导入情境,导入目标,要导以学法,导有精度,要导在疑难、关键处,引在核心、易混淆处。
        只有遵循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长,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开放性与目的性原则。只有让学生把所疑、所想表达出来,才能打开他们个性发展的空间,创立一种个性解放、个性张扬的教学形式。开放性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个性的发展。创新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动态中探究未知,独立的发现问题,寻找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的基础是继承,语文学科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充分注意知识点、能力点的到位。要注意把学生引导到课文中来,引导到具体目标上来。
        在教学中,中有遵循开放性与目的性原则,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语文学科的文化传递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性与实践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新知,或倾诉心中的喜怒忧思惊恐悲,让学生在情感的表达中发展思维。
        三、要结合德智教育等其他多方面
        语文作为一个最基础的应用学科,不仅仅是生活的一种工具,更在人的思想行为、心里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改使小学的语文课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他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到知识,没有很强的被教育感觉,学习也成了探索的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充分的利用教材,让小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学习,逐渐形成对文字、对思想、对社会甚至对人生的理解能力,老师要在一个引导者的角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素养外,热爱工作、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等等众多方面都是要去努力做到,用心、用力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将素质教育内化于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虽然当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加强探索、交流与自我反省,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