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苑康文

发表时间:2018/7/25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6期   作者:苑康文
[导读] 本文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工程的投资加大,高层建筑也在逐渐的增多,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比较厚实,水泥水化热比较大、其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很容易造成建筑结构物出现温度变形现象,甚者还会出现裂缝,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伴随着现代大型设备和高层建筑的与日俱增,大体积混凝土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如果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工作处理不好,就常常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贯穿性裂缝和表面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整体性以及防水抗渗性。所以,加强研究和认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与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主要特征与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根据表面含义即可知道是指体积都比较大,其结构断面最小厚度都在80cm以上,混凝土工程需要量大,施工技术非常严格且要求很高,混凝土结构物由于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发生温度变形。所以,防止使混凝土的整体结构不受到温度的影响,普遍会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加入一种试剂―膨胀减水剂。相关施工单位会采取较为先进的施工技术,确保后期维护保养工作的完成,从而更好的完成施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搭配混凝土中各种成分的比例,形成自己的严密的有创意的计划,并且制定一套高效严谨的施工制度。在以上的这些条件中,合理搭配混凝土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是基础程序,其应做到的是:既要保证混凝土的承压力,又要使水化热现象减弱甚至是杜绝;既要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和可塑性,又要尽量做到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调配比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重点在于水化热,这就要求相关施工单位要尽量挑选水化热现象相对较低的水泥,除此之外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的等一些灰类物质,这样做可以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可泵性和表层混凝土的承受能力,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水泥。
        2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差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通常由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原因,内外温度差异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二是由于混凝土的外部原因,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对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混凝土虽然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但是受拉力却很小,所以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如果裂缝的宽度在允许范围内,正常情况下对结构的强度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却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这种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措施
        3.1混凝土的拌制
        认真控制混凝土骨料、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投料顺序和计量,还有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搅拌时间;同强度等级、不同品种的水泥能够混合使用;当遇到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或者是雨天时,应该增加检测含水率的次数,并及时的调整骨料和水的使用量。
        首先,要加强检验材料从而保证粉煤灰的质量,此外还应进行混凝土试配,根据试配的结果来确定掺用量。


外加剂的掺用量一定要准确,掺用量误差要控制在总掺用量的4%~5%以下。其次,应该要注意均匀搅拌,外加剂在新拌的混凝土中分布均匀能够避免因局部过量而导致产生不良后果。粉煤灰能够保证其在混凝土中的匀质性,并有助于二次水化能够充分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最好延长1分钟左右。
        3.2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
        混凝土从搅拌站出机后,经过混凝土搅拌车卸料、运输、浇筑、振捣、平仓过程后的位于混凝土表面以下50~100mm的温度被称作为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如果越低,则对控制混凝上的温度应力以及内外温差越有利。通常当混凝土从塑性状态转变为弹性状态时,浇筑温度越低出现开裂现象就越少。在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在平均气温水平以下,浇筑温度每降低6℃,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则会相应降低3℃。浇筑温度越高则越容易加快水泥的水化,通常浇筑温度每提高10℃,混凝土内部温度则相应的多上升35℃。降低混凝土浇注温度一般通过加冰拌和、冷却拌和水、预冷骨料等办法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通常来说预冷石子的效果最好,其次为预冷水和沙,相对而言预冷水泥的效果最差。
        3.3浇筑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采用分段分层进行浇筑,避免整段浇筑释放较大的水化热,造成内部混凝土升温,与外部形成阶梯温差。浇筑最好选择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不宜超过28°C。根据工程规模,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混凝土运输工具、浇筑设备、捣实机械和施工人员数量。混凝土泵浇筑或用塔式起重机浇筑是常用的浇筑方法。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除了符合浇筑规定的坍落度外,还要注意离析现象的发生,发生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混凝土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应在规定值规定的时间内,浇筑过程应该保持连续性,在必须间歇的时候也要尽量缩短间歇时间,次层混凝土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要等于小于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3.4混凝土振捣
        对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也非常关键,因此,施工人员应该在砼泵每个浇筑带前后安装振动棒,前面的振动棒主要是确保下部的混凝土密实,应该安装在底排的钢筋混凝土坡脚处,后面的振动棒主要是将上部的混凝土捣实,应该安装在混凝土的卸料点。而且,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保证混凝土的表面出现浮浆而且不下沉即可。由于施工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多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因此要采用混凝土二次振捣技术,以保证混凝土的抗渗质量。
        3.5养护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分段浇筑完毕后,为了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可以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定期测定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一般是在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先是塑料,然后麻袋,之后是浇水。12小时是理论时间并且是常温下。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作,浇筑完后,冬季是不浇水的,由于铺设塑料薄膜,可以维持水分,使之不易挥发,同时也是为处于防冻考虑。理论上讲,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宜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草袋覆盖保温。夏季气温高、湿度低、干燥快,优先采用水养护方法连续养护。在混凝土浇注后的前一两天,应保证混凝土处于充分湿润的状态。
        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控制裂缝。伸缩缝隙是大部分工程渗漏的原因。把后浇带设置成平缝、齐口缝或阶梯缝方便填充,可以采用膨胀混凝土和比两边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来填充后浇带。
        结束语: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建筑施工技术难度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而又以对裂缝的产生最为困难,当裂缝的出现的数量和宽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外观,还对工程的整体性、耐久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为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后埋下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覃立.住宅与房地产.2017(32)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研究[J].余维春.江西建材.2017(10)
[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初探[J].邹传舞.建材与装饰.2017(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