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8-15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30期供稿   作者:喻敏
[导读] 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

摘要:写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就能提高的,它需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思考和练习的过程。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找着力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能力;培养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作文成功的环境
        1.更新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
        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以,并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第三,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第四,评语要恰入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二、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
        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


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
        三、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脱不了这个理,从生活中来,写真实的生活,这样文章才不空洞、不干涩。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去感受生活,教会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注意身边那些看起来细小的事情。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的写作才会有生命的脉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能从另一个方面来丰富人的生活,它填补了因为时间、地域等限制给人造成的生活空白,因而与写作密不可分。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指导学精读、略读,培养学生读名著的习惯。
        四、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以期能真正学会写文章
        学生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还要求教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实践证明,要让学生训练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1.“练”。初期的作文训练,不妨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情,以期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并且较顺利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
        2.“评”。一般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效果如何,却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有个客观的标准答案,要加以评判,可选几篇典型的范文来参考对照。因此,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改”。在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所以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组负责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组成员在读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4.“赏”。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在课室辟“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校作文报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田地发表,使同学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
        五、革新作文评价观念
        教师中有过这样一种观念:作文永远得不了一百分,但也不至于不及格。这实际上是教师对作文评价尺度的认识模糊。应该说,作文能够得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尽善尽美、完美无暇,而是说明写到这个层次,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要求;作文不及格,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乏善可陈、一无是处,而是说明它还达不到这个阶段的最低要求。因此,只有明确了尺度,学生才会更有针对性地对待作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写评语时字要工整,一个标点都不能马虎,更不能出现错别字。因为教师的示范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而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写作也因此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本能。

作者单位:新疆沙湾县第五中学
邮政编码:832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无标题文档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