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中心学校 云南 镇雄 657213
摘要:数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用到,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在学习时期学时最久的学科之一。那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师探究的目标。其中案例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法”;
引言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涉及到较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数学能力,但同样具备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和数学能力有所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1课前精心准备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那么案例的选择就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学习认知水平有限,知识储备量不多,学生的学习之间还具有差异性,案例的选择需要兼顾大多数的学生,不能过难,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就难以达到案例的目的,更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精选和所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使得案例和所学内容充分结合。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案例:小朋友和妈妈要坐大巴车去游乐园,成人票是45元,儿童票是25元,儿童票比成人票便宜多少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一案例提出其他的问题,或是根据这一案例分享新的案例。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显著。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课堂呈现形式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直接地应用,为课堂内容的展示提供了多种方式,使得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展示,以动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动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更加专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案例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时钟图片,还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片或视频为学生展示一段时间之内钟表的变化,以这样丰富的内容展示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时间。教师为学生展示百米赛跑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吃一顿饭的时间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学生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理解的会更加深入,更有体会。
3课前预习提升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是提升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在预习中学生不是简单地完成课本的阅读,还需要教师明确预习的具体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任务来明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学习中的疑问点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有效率,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疑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下发,然后让学生写出在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将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那么在随后的每个单元的复习时,还可以讲这些问题罗列出来作为复习的重点内容,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巩固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案例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保障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
4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思维习惯,这是随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逐渐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收集准备资料,并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该课题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使得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题目,由学生小组之间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合理的解决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动手实践来完成。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以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是依靠死记硬背和套用公式,对其中的数学知识含义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应试教育的方式不能够符合当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被动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案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自觉性,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倍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案例,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图片上有成倍数的胡萝卜和萝卜,请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如何理解倍数这一概念。在合作探究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5借助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教师若是不能以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即利用图形呈现出数量关系,进而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文字到图形的转变是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同样还是在讲解《倍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教学生利用线段来表示各个数量关系,通过多次案例讲解分析让学生对这一方法熟练掌握,在随后的练习中不断加强巩固,进而学会倍数关系中数形结合的应用,接着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来探究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所给出的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讲数量关系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为学生展示分数和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展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概念,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展示各种分数的含义,这一方式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结语
小学数学学科中包含的抽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建模能力、运算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培养提升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教材上的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在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 漫议小学数学课堂案例教学法[J]. 吉林教育. 2016(39)
[2]朱云霞.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探讨[J]. 吉林教育. 2016(06)
[3]江勋华. 浅谈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J]. 现代教育科学. 2018(0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琼(1982年5月—),男,汉族,云南镇雄人,安徽大学函授本科,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中心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