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李芳兄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加快,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为其学习成效的提升提供前提保障。当前,有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正在积极探究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高效方法,而且已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新课改

李芳兄    德阳外国语学校  618000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持续加快,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为其学习成效的提升提供前提保障。当前,有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正在积极探究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高效方法,而且已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新课改事业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79-01

        引言:新课改视野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改理念要求,优化与完善生活化教学方法,作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的核心路径,需要教师继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性的探究与研讨,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活泼且趣味的生活化情境中,汲取更加直观且有效的学习内容,进而为其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成效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若是一味地依据枯燥、乏味以及机械化的“师讲生听”教学手段,不仅会大大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厌恶、抵触的学习情绪。基于此,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与成效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透彻剖析课本教材,科学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积极创设趣味性、直观性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强化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使其满怀动力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并在情境的引导下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透彻的学习与理解。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立足于课本内容,创设“网络改变交友”的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有关网友交流的视频片段,增加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同学们,在网络交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他给你的影响是什么?”“通过网络交友,你改变了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之间讨论与研究,在生活化话题的引导与生活化情境的作用下,学生能够迅速地投入到踊跃的交流与互动中畅所欲言,这能够促使学生在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下高效地学习知识内容[1]。
        二、 加强生活化的实践,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结合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步提升,进而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铺垫基础。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珍视生命》一课的教学开展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可贵,使其懂得如何去爱护生命、珍视生命,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业拿回家同家长一起讨论,或者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大范围的灾难求生模拟互动。


以遇到家中失火或自然灾害为例,学生和家长在家中可以展开讨论,或者进行实地考察即如何找到安全逃生通道、如何进行逃生以及如何使用救火器材等;而在学校中,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操场上演示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学生的应急反应。这样一来,就可以双管齐下地帮助学生掌握守护生命的理论知识,促进学习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三、融入生活化的热点,引导学生讨论与互动
        激烈踊跃的讨论能够促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强化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透彻挖掘具有尤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之中能够强化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其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从而促使其反应灵敏度得到显著性的提高,从而为其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提升提升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一课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健儿喜得金牌的热点问题,顺势让学生讨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的学生会认为个体特征是自我发展事情;有的学生会认为个体特征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想法收集并分析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组织与开展“我与我们哪个更加重要”的辩论赛,让观点对立的学生之间进行辩讨。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让学生在在整理资料与讨论互动中感悟“我”和“我们”的关系以及正面意义。
        四、利用角色扮演,促使学生亲身感悟与体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内容信息一味地凭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成效,关键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亲身感悟与体验。而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创设对应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与体验,强化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进而为课堂教学成绩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前提基础[2]。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的教学开展中,为了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进行感悟与体会。如教师可以创设地铁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的扮演幼儿、孕妇、学生、青年以及老人等,让学生围绕着此表演情境来展开对话,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帮扶弱小、尊老爱幼以及文明礼貌的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与素质。又如,在对学生讲解有关法治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法官、律师、被告以及原告的进行分角色扮演,并围绕着有关法律知识进行对话与研究,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亲身感悟中强化对有关知识的感悟与理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将生活化教学手段融入其中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磨灭学生的学习激情;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发展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营造融洽活跃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满怀动力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前提基础,进而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爱军.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05):57.
[2]牛儒卉. 基于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C]// 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 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