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法治精神的渗透路径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9月   作者:杨春花
[导读] 小学阶段是良好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创新,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法治精神,塑造学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品行。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精神的渗透路径。

杨春花    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214199
【摘要】小学阶段是良好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创新,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渗透法治精神,塑造学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品行。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精神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法治精神;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066-0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启蒙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实践,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法治素养。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治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结合学生特点渗透法治精神
        想要学生更好地了解法治精神,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小学生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处于形成阶段,而且低段学生和高段学生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一定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精神[1]。
        对于低年级学生,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形成基本的法律观念,应该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更加符合学生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信息传递方式,避免使用十分专业、标准的法律用语。例如,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爱护花草:“同学们,五颜六色的花朵真的很漂亮,如果我们把花朵摘下来,花朵会不会很疼?如果每个人都摘一朵,其他人还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吗?”这种提问采用低年级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消解了法律条文的枯燥,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教师还可以利用儿歌等方式传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清新空气是个宝”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作一些容易朗诵的儿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用,相对于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法律条文,这样的形式更加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轻松愉快。
        二、结合实践活动渗透法治精神
        小学生思维活跃,比较好动,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很多时候无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利用实践活动渗透法治精神,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观察和感受法律知识,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将法律知识有效内化。例如在学习“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烟酒和毒品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陈述为什么喝酒抽烟不是违法行为,而吸毒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学生在自己寻找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相关法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对相关法律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行动起来,尽自己所能爱护环境,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保护环境的不同形式,如低碳出行、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污染环境不仅仅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三、结合日常生活渗透法治精神
        法律条文一般都是比较枯燥的,但法律和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讲授法律的具体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将法治生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2]。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场景,例如讲授“公民意味着什么”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居民身份证来了解公民基本信息,让学生观察身份证上面都包含哪些信息,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身份证实际应用的场景照片,讲解身份证在生活中的广泛作用,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重要性,介绍身份证丢失后的补办流程,使得学生初步树立配合国家机关提供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的法治意识。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国家法规。例如交通安全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交通法规。“小学生可以开车吗?为什么未满十八周岁不能学习开车?”“为什么遵守红绿灯非常重要?不遵守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作为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破坏交通秩序会有什么严重的结果?”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时,会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对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结合信息技术渗透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的很多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升学生的法治精神,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法治精神渗透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各种违反交通法规和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还可以展示爱护公务和破坏公物,保护环境和污染环境等不同行为,将这些内容包含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加直接,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手段,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断向学生渗透法治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中国打击毒品的历史,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湄公河行动,生动展示中国打击毒品的历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展示毒品对人体造成的巨大损伤,让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展示生活中不容易重现或者组合的内容,比如用微课展示生活中的行为如何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随地乱扔垃圾对植被的潜在破坏、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等,通过微课视频,可以将这些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内容整合起来,学生在观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感官刺激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还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应该重视通过不同教学手段,不断渗透法治精神,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法治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特点渗透法治精神,对于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渗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升教学有效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法律知识。教师还应该结合日常实际生活渗透法治精神,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了解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微课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乔璐璐.浅谈“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3):59.
[2]赵鑫.回归生活土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0(0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