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宋义
[导读] 摘要:知识经济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已经成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河北省烟草公司承德市公司  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知识经济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已经成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国企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优势,帮助国企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成为当前学界重点研究并关注的问题。文章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予以阐述,分析现阶段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分别从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激励、岗位配置等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能够更好地帮助国企实现人才战略管理目标,巩固与职工之间的情感纽带。
        关键词:人力资源;国有企业;配置;激励;培训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效率
        一方面,优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将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战略资源予以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国有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真正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与国企其他中心工作同步谋划、同步考核、同步优化、同步创新,能够全面确保国企人力资源匹配国企中心工作,全面深挖人才价值[1]。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其人才战略是否科学完善,事关经济秩序和经济稳定。切实优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以“1+1 > 2”的思维来规划培训、招聘、岗位配置、激励、绩效考核等各项工作,能够全面增强人才队伍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问题,全面巩固与职工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有利于帮助国企实现战略转型目标
        从人力资源理论视域看,人力资源配置体现了国企任务细化思维,即将工作任务合理赋予职工的一种思想。国企只有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以精细化的思维对管理内容、管理目标、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评价职工工作完成情况,避免管理资源浪费[2]。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予以优化,及时发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益低下、资源转化动力不足等状况,并采取可行性、指向性措施,能够进一步为国企各项工作注入人才动能,实现国企人力资源与中心战略的有机融合,实现战略转型目标。另一方面,从战略规划角度开发人力资源,能够更好地让每一个职工都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全面提升企业感召力,实现职工职业发展与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步推进。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完善
        部分国企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战略性,未充分重视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不仅导致职工职业发展受阻,而且影响了职工的认同感。一方面,部分国企培训方式单一,对培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职工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结构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国企拟定培训规划的过程中缺乏战略考量,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与实际用工需求、用工结构不相适应。
        (二)人力资源激励体系不完善
        激励体系是否完善科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职工与国企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否牢固。然而,实践中部分国企并未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角度入手开展激励工作,在评估不同岗位职工工作绩效的过程中存在评估指标单一、激励结构不科学、激励水平低下等问题,难以提升薪酬水平在相关各行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重物质,轻精神”的激励模式仍然广泛存在,制约了激励效果。
        (三)岗位配置工作不科学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人力配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本身发展和效益。然而,部分国企尚未树立正确的人才配置理念,不利于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难以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典型表现在未结合“因岗设人”这一基本原则对不同人才进行科学评估后进行岗位匹配,导致岗位分工不合理,不利于发挥每一个职工的价值。

除此之外,部分国企忽视从工作经验、工作难度、人岗匹配度、道德水平、职业技能等角度对人才进行测评并测评,导致国企岗位配置工作缺乏可供使用的资源。
        三、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
        (一)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为人才工作注入活水
        从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畅通职工晋升渠道,发挥职工职业价值的角度来看,完善合理的培训体系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新时期,国企必须要树立资源整合思维,加强与外部单位在人才培训领域合作,解决人才结构性失衡问题,满足企业内部深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3]。例如,要着眼于职工技能短板、知识结构单一、业务技能结构单一等问题,强化与高校、外部培训机构的合作,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齐发力,实现定向培育、定向继续教育、人才共育、人才共建、培训基地共享等目标,既管控培训成本,又确保培训效果。除此之外,国企也可树立定向委培的思维路径,委托高校培养相关的专项人才,提升国企在人才市场中的应变能力。二是国企要着眼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建设,树立战略培训思维,将人才培训与后备人才建设有机关联。国有企业可以结合业务发展的重点、热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训专题,进一步拓宽国有企业人才的视野,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挖掘职工工作潜能
        国有企业国企对职工进行激励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设置不同的激励方案,实现“差异化激励”的目标。每一个职工在国有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强度、工作内容不一,如果采用统一的激励方案,势必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让职工可以真实感受到激励机制的存在,国有企业可以制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方案[4]。一方面,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职工和基层职工,要侧重于从经营业绩、履职成效、工作态度等角度进行评价。同时,对于上述职工,也可以从职业发展、岗位晋升等角度进行激励,提升国企内部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岗制宜,科学评价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应用好精神激励工具,为高管思想充电,避免其精神缺钙。总而言之,只有坚持人才激励差异化,才能真正激发每一个职工的工作潜力,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岗位配置工作,实现岗位配置与国企中心工作的结合
        职工个体具有差异性,年龄、文化背景、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主客观因素不同,职工综合素质也会存在差异。为此,国企要从人力资源战略开展的角度对岗位进行配置,确保职工综合素质与岗位契合度能够有效提升。一是要结合国企生产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企业结合某一阶段的战略计划,对战略计划进行有效分解,将工作指标分配到每一个职工,既可以为职工提供工作参考,又能够更好地挖掘职工的潜力。二是要重点人才引进,将人才引进、国企未来重点战略全面结合起来,实现战略需求与引进要求的无缝对接,为国企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及今后的工作中提供人才支撑,确保岗位配置工作更为科学、可靠、可行。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中,人才也成为社会进步和国企发展的关键资源、战略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抓牢抓实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内容,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为人才工作注入活水;二是要完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挖掘职工工作潜能;三是要完善岗位配置工作,实现岗位配置与国企中心工作的结合。相信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专责不断转变思维、拓宽路径、创新方式,国企“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明.国企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1(17):96-97.
        [2]常佳.国企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点及改进策略[J].商讯,2021(15):175-176.
        [3]余果.基于考核目的视角的国企绩效考核优化方案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9):52-54.
        [4]郝聪聪.国企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4):166-167.
        宋义(1980.0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即墨人,学历:研究生;现有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