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北露天煤矿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露天矿设备维修中心经过10多年的安全管理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该中心的安全管理思路。在安全管理方面,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努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类控制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范机制,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延长安全生产周期。中心根据既定的理念和工作目标,通过巩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通过行为标准、设备标准、管理标准提炼安全管理的本质;通过安全文化的引导,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水平。
关键词:安全基础管理;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为了实现设备维修中心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双防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评估等安全管理措施,最终实现了安全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执行力的链条,发现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和弥补不足,实现中心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基本安全管理
1.聘请外部专家对安全管理进行专项审计。从设备、设施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咨询,发现和改进管理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缺陷,特别是针对新老厂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加强审计结果的应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邀请专业机构设计厂区消防系统,增加集中控制系统,解决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2.挖掘国内同行业安全管理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对标研究,通过借鉴、消化、应用成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继续鼓励安全管理人员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监管工作要求的专家队伍。
3.加强班组基础管理,进一步提升员工安全素养,提升安全团队能力,规范安全团队行为,打造一批“精益生产管理、规范基础管理、固定团队环境、规范员工行为、持续文化引导”的安全标准化示范团队。
4.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及公司相关制度,制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培训学习档案覆盖全体员工,实现“一人一档”。在培训月,所有员工培训可以分批、分阶段进行,并做好记录,上报中心相关信息。利用事故案例导入表、培训规则、程序和制度,扩大警示教育范围,提高培训绩效。相关人员实施“三级”教育,按照与中心相同的标准进行教育培训。
5.搞好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和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撞预警系统、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等信息系统,全面提高“技术防御”水平,着力改善安全管理“信息化”环境,优化安全管理措施。
6.在编制高风险任务清单时,要特别注意高风险、低频率任务、多类型联合(交叉)作业、载重轮胎拆装等高风险任务的管控,严格执行高风险任务的许可程序,认真落实许可方、发行方、现场负责人的安全责任,确保高风险任务的风险能够识别和管理,有人承担责任,现场有监督。
7.做好机动车运行管理,实现车辆安全“智能”设施与中心、车间、班组、驾驶员“四检”互补,全面提高车辆安全运行系数。
8.对人员和机动车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实行“双点”管控机制。每年年初更新优化设备维护中心不安全行为数据库。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使用STOP行为观察程序观察员工行为,积极鼓励安全行为,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和评估。利用矿区测速点、防撞预警系统和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三重监管平台,可以实现机动车的轨迹管理,规范驾驶员的安全操作行为,促进驾驶安全。通过积分制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实现不安全行为的持续下降。
9.牢固树立“管理未遂事件就是管理安全事故”的理念。举报未遂事件的员工,将获得高水平隐患举报最高奖励标准的2倍奖励。
凡员工报告但车间和班组未分析和报告的未遂事件,经中心调查核实后,将按事故处理。对于未遂事件,各团队应积极组织员工学习,做好记录,根据自己的工作深入挖掘事件原因,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
1.开展“风控”活动(1)中心各车间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集中整改要求,确保整改到位,对自查和上级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在活动期间,所有级别的人员将对任何违约负责。集中整治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按原处理规定提高一级处理水平。(2)制定活动计划,做好关键环节和阶段性重点任务的风险管控。修订中心安全管理和考核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增加对各车间、各部门的考核,车间、各部门领导与本单位考核挂钩,安全机构工资按同等比例降低,并认真落实考核问责机制.(3)继续加大安全结构工资考核力度,强化各车间安全主体责任、各部门业务安全责任和安全部门监管责任。中心与各车间、车间、班组签订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目标责任书,班组、岗位人员签订安全承诺书。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主要内容,每月从现场、内部工作、安全指标、可视化四个方面对各车间、部门及其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实现安全结构薪酬,督促车间、部门落实责任,实行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考核。
2.实行双重预防机制。(1)开展基线风险评估和环境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评估前,组织中心和车间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辨识的理论培训,掌握评估方法和要点。识别变更管理、多工种多设备联合(交叉)作业、临时性特殊工作任务和新增设备设施的风险点,并以此为依据,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制定风险控制措施。(2)每月对辖区内系统性风险和重大危险源进行一次全面识别和评估;当体系、环境、设备、人员和工艺发生变化时,各车间应及时重新识别危险源,重新评价风险,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并按照“PDCA”进行闭环管理,确保各级各类风险得到控制、可控制和受控。(3)每月对车间和部门进行一次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审核,及时发现和改进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月度考核结果纳入季度考核,兑现安全生产奖励资金,促进系统动态合规。(4)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在对中心和车间进行风险概述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级风险管理清单,按级别、层次、分类和专业进行管理。明确管理(监督)的岗位、职责和风险可控标准,逐级落实中心、车间、班组、岗位的控制责任,强化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风险系统、区域、岗位的重点控制。
三、文化引领安全标准化建设
1.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部分内部数据进行分类整合,避免在管理过程中盲目留下痕迹,或者将“痕迹”的管理形式化,有效减轻车间内部工作负担。优化监测评估机制,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非现场访问频率,履行检查监督职责,将工作重心下沉到现场,将行业内的看资料变成了看现场,看实际情况进行实践验证,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安全管理。
2.利用可视化硬件设施,对作业区域进行集中整改,通过固定、量化、定位,实现专业管理在生产现场的综合应用,进一步优化人、物、地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匹配。
3.安全技术产品的应用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轮胎更换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实现最大限度的遥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作业安全风险。在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岗位推广“机械化置换、自动减负”,促进智能设备设施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技水平。
4.充分利用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案例体验、情景模拟等培训教学,体验意外伤害带来的身心痛苦,促进员工向“我要安全”转变,逐步增强员工主动安全意识。
总之,以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通过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夯实安全环保责任,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实现安全生产既定目标,向国家户外设备维修“安全标杆企业”迈进。
参考文献:
[1]张丽.煤矿企业班组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2019.
[2]刘俊.关于露天矿设备维修中心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