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研究 王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7月下   作者:王晶
[导读] 建筑工程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其中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占比较大。作为决定建筑质量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混凝土的质量情况对建筑物的功能、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就要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解决常见的裂缝问题,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

身份证46010219880******8  王晶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其中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占比较大。作为决定建筑质量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混凝土的质量情况对建筑物的功能、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就要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解决常见的裂缝问题,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混凝土是建筑施工常用的材料,其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有较大影响。在混凝土施工中,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都会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其不但会影响建筑工程外观的美观性,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技术,才能更好地抑制裂缝,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基于此,开展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控技术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温差裂缝
        施工阶段内混凝土内部为何会出现裂缝,主要原因则是其内在温度差的存在。混凝土在施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吸水化热的情况,这就可能会让施工时的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直接出现了比较大的温差,而使得混凝土内部和外部出现裂缝。有一些还可能是由于不好的天气影响,等一些外在原因导致的,还可能是混凝土在被使用的过程中,里面温度太高,在凝固的时候会跟着混凝土含水量的变化随即蒸发然后带走一些热量,然而外部的混凝土温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进一步就有了内在的温度差,也就出现了裂缝。
        1.2不均匀沉降裂缝
        在诸多裂缝类型中,对建筑结构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不均匀沉降裂缝。如果建筑结构产生了不均匀沉降裂缝,那么就需要拆除重建。建筑工程建设完工后,整体结构在自重、地质环境等影响下必然会发生沉降,如果沉降在合理范围内基本不会影响工程的整体性能,但如果是不均匀沉降,则会对建筑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在沿海等地质软弱的地区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基础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浸泡和腐蚀有着直接关系。
        1.3荷载引起的裂缝
        因施工荷载引起的裂缝成为荷载裂缝,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应力裂缝,另一种次应力裂缝。其中前者是因为外部荷载引发的直接应力形成的裂缝,后者则是由外荷载引发的次生应力形成裂缝。在建筑施工中,荷载裂缝主要出现在受拉区、受剪区或者振动比较严重的位置。如果受压区出现了沿着受压方向的短小裂缝,表明此时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是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的前兆,引发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过小。
        1.4钢筋锈蚀引发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或者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在二氧化碳的侵蚀下会发生碳化,降低钢筋周围混凝土的碱度。或者混凝土配制时选择了氯离子含量较大的水,混凝土浇筑之后,氯离子附着在钢筋表面,会破坏钢筋的氧化膜,水分、氧气等就会和钢筋发生化学反应,致使钢筋被锈蚀,形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的体积是原钢筋体积的2~4倍,从而在周围形成膨胀应力,引发混凝土开裂、剥离,就会沿着钢筋布设的方向形成裂缝,破坏结构的稳定性。
        1.5混凝土收缩裂缝
        外部环境也会影响混凝土裂缝,在很多时候会让混凝土内外凝固的时间不同,比如空气和太阳光照两种因素,因为外部的混凝土会比里面的先凝固,而里面的水分没有完全蒸发之前,就很容易导致混凝土的收缩率不一样,进一步在不同的结构在前面的契合性发生混乱,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混凝土的龟裂现象。


外部环境比一般情况更加复杂时,混凝土的龟裂现象会增加很多,大多随即产生
        2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1改善建设项目的结构设计
        我们的目的是使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大幅减少或杜绝裂缝出现,那么我们可以从改善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这点下手。比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选择中等强度和低等强度的混凝土材料,这样可以使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减小;在实际建筑过程中,顶盖表面钢筋的数量增多也会使混凝土开裂可能性变大,因此,可以良好的改进设计计划,以减少裂缝的出现。
        2.2施工材料控制
        要加强控制施工原材料质量。决定混凝土结构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图纸中需要标注好相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同时加强材料质量的控制,从源头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安全。材料采购人员要加强市场调查,明确材料性能质量,并且由检验人员对到场的材料进行抽检,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现场。要合理试配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要根据试配结果做好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控制。在试配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强制式搅拌机配置混凝土材料,并且测试配置结果,明确其是否满足施工标准要求。相关试验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检验配置情况,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经过多次调整和检测确定最佳配置方案。加强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调整。调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主要依据是水胶比和水泥混凝土强度曲线关系,利用二者曲线关系做好水泥混凝土用量调整,实现配合比方案的优化。
        2.3控制浇筑过程
        混凝土浇筑过程是控制裂缝产生的重要过程,在浇筑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混凝土建筑的数量、混凝土建筑结构不同研究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测算出重点部位与施工缝之间的距离,采用加固处理的方式,避免出现裂缝。同时,为了避免在运输或长时间等待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的现象,要对混凝土运输的距离运输方式浇筑时间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的对混凝土进行调配。浇注完成之后,会由于重力的作用,混凝土会出现离析的现象,骨料分布不均匀,容易在表层产生收缩裂缝。因此在最终凝固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施工,一般来说,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模压处理。一般在24小时之内,混凝土初步凝结,这时要结合工程施工的振动状况,研究在施工过程力的扰动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的问题。当混凝土最终凝固后,可以小批量地运送施工的材料,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散化放置,确保混凝土凝固后受力均匀。尽量避免集中应力压迫的现象,当混凝土凝固时间充足达到规定的强度之后,再进行正常化的施工。为了减少裂缝的出现,可以通过铺设木模板或手脚架等,将建筑过程中的应力分散开来,进一步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刚度,避免出现形变和震动。
        2.4加强对温度的控制力度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可用于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比较多,在本工程施工中,通过改善骨料级配的方法来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选择干硬性混凝土,加入适量的混合料,降低水泥用量,控制水化热。此外,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通过冷水对碎石进行降温处理,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问题[5]。在浇筑时,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埋设水管,通入冷却水等方面也可能有效降低混凝土温度。
        结束语
        想要有效保证现场混凝土工程的观感和质量,势必要对现场的施工工艺更高的技术要求。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对混凝土工程进行施工和养护,才能有效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避免对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叶伟.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门窗,2019(23):47+50.
[2]李传明.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策略分析[J].河南建材,2019(06):264+267.
[3]马洪越.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3):87.
[4]庞玲玲.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J].四川水泥,2019(10):13.
[5]杨彦德.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分析和控制要点研究[J].居舍,2019(16):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