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洪
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贵州兴义 5624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教育教学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进而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也在积极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本文就对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校教育正在进行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影响。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提出,化学教学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体验化学的魅力,提升化学素养。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和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进行探究,希望可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网络环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
通过计算机技术向学生展示氯化钠、石墨等物质的微观结构,肯定比只用文字叙述、死记硬背的内容要形象生动的多,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实验等多种信息手段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直观视觉当中,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相关的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包含很多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教师可用信息手段向学生展示这些实验,既安全无害,又方便学生理解。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演示的实验,例如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会导致硫酸飞溅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动画模拟出来,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让学生对这类错误操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教师在讲台上做的实验现象,利用投影仪就可以将其放大在屏幕上,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更新教育理念,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
传统思维下,教师要完成授课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翔实的课件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吃透所有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路径虽然更容易将学生带领进知识的学堂,但是过于细致的讲解往往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理解,更多时候是在背诵知识。但是时代发展需要的是智慧型人才,而非知识记忆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记忆情况,更需要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路径反思,即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以酸碱指示剂“石蕊和酚酞”为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能使紫色石蕊变蓝,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要记忆这条性质本身并不困难,但是当学生遇到具体的问题情境,如:有A、B两个烧杯。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无色的酚酞试剂。观察到杯中的溶液仍为无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起。过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烧杯A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学生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而是要与其他知识结合在一起,如分子运动理论,在解题过程中灵活理解和应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更加简洁,但是知识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入,学生要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才可以不断完善学习过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能够借助网络化的优势,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营造契机。
(二)模拟演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化学有很多无法在实验室操作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教师经常通过口语方式描述,有时甚至一语带过,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也无法理解、掌握化学实验的内容。对此,实际授课中,对于一些有实验条件限制的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通过实验视频和模拟动画给学生呈现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期间也可以采取放大、慢放、重放等方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例如,讲“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金属的性质与利用,涉及铁的冶炼实验,但是学校实验室不具备操作完成这一化学实验的条件。因此,笔者运用信息技术,以视频方式模拟演示了铁的冶炼实验,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看到铁的冶炼过程及其化学反应,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被充分地调动,也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
(三)构建数据库,开展翻转课堂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与化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建立专属的数据库,定期分享化学课程练习题、文章资料等,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开展翻转课堂,在课前设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做好预习工作并记录视频内容中的知识点;记录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翻转课堂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各个小组开展知识探索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帮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常见的酸、碱、盐”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本单元的网课视频,认识酸和碱以及酸碱的中和反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不同浓度不同容量的酸碱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现象和生成物质是一样的吗?”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参与翻转课堂中,与组员进行分析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课堂上,生生之间很少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表现为师生问答,这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搭建互动桥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利用微课这一平台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一平台向教师提问,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再者,通过学校网站的习题模块布置课后作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习题模块下的留言板提问,网站会自动把学生的留言推送给教师,教师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例如,讲“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段短小的有机化合物的微课教学视频,视频结束环节设置了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利用微课视频学习,通过微课平台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通过微课平台把问题反馈给笔者,笔者适时解答,以加强师生互动。
三、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时代,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使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学的创新改革,要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能够充分的调动他们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信息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解决自身在化学学科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对于学科的知识框架体系,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进一步的完善,做到整合的程度,初中化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技术的方法,将新的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晓桂.中学化学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对策[J].学苑教育,2017(08).
[2]贾大庆.中学化学Flash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