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运动的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王芳
[导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
        王芳
        山西省晋城市凤台幼儿园   048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儿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教育部门要求幼儿教师在向幼儿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户外运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养,使幼儿获得强健的体质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到幼儿园空间和场地的限制,导致部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能实现幼儿强身健体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户外活动;因地制宜;方法探讨
        引言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育只注重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对于户外运动并没重视,导致幼儿的体能水平逐渐下降,幼儿没有健康的体魄,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更会影响幼儿的知识学习。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不能单纯的满足幼儿的基础知识的需求,还要根据幼儿园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户外运动,户外运动是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所以幼儿园对户外运动格外重视,就目前来看,户外运动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的制定户外运动的规则。
        一、幼儿户外运动的现状
        (一)户外运动的时间不够
        在教育创新发展的前提下,户外运动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已经逐渐成为了幼儿园的重点教育活动,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户外运动的情况特别关注,但在实际开展户外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常见的不足,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幼儿的户外运动的时间明显不够。按照国家的标准来看,幼儿户外运动的时间要保持在2小时左右,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幼儿的户外运动时间远不足2小时,与国家标准有着明显的出入,部分幼儿园在活动中都是集中在中午和下午这段时间,而且大部分活动时间都是在室内,这是因为户外运动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幼儿教师害怕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受到伤害,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所以教师会有目的性的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也只能在1小时左右,造成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达不到国家的标准,也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缓慢。
        (二)幼儿户外运动场地划分不合理
        想要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必须使得幼儿的活动场地满足幼儿运动的实际需要,户外活动场地是幼儿有效的进行户外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幼儿园必须对户外场地实施科学合理的划分,才能激发幼儿户外运动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现阶段的幼儿户外运动的区域划分十分不合理,也会给幼儿在进行户外运动中带来安全隐患,幼儿的户外活动区域总结起来有四个部分,分别是活动器材区、艺术展览区、塑胶跑道区和种植园区,这四种活动区域虽然可以实现幼儿的全面的发展,更有利于幼儿的多方面的需要,但是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大部分幼儿活泼好动,外向开朗,相较于种植园区和艺术展览区更喜欢塑胶跑道区和运动器材区,因此幼儿园在划分场地时应该将塑胶跑道区和运动器材区扩大划分规模,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由于受到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制约,使得这两类区域的空间不能做到相应的扩大,也不能达到大部分幼儿的活动需要,难免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情绪,使得幼儿的户外运动的兴趣大幅度降低,更不利于开展其他形式的户外运动。


        二、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运动的方法
        (一)对幼儿进行户外安全教育
        上文已经提及到幼儿园开展户外运动时间较少的原因是因为户外运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在开展户外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室外活动比较自由,幼儿教师不能照顾到所有幼儿的安全,所以极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给幼儿带来安全隐患,于是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首要问题,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必须先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的条件下,再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开展室外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户外活动前,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安全意识,比如教师需要提醒幼儿不要随便触摸物品,幼儿户外活动服装应以宽松、舒适、透气、吸汗、便于运动的棉质运动装为主,同时检查幼儿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在运动结束后清点幼儿人数,检査幼儿着装,组织幼儿有秩序地回活动室,及时的对幼儿做好卫生清洁的工作,教师需要带着幼儿将所有活动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全部熟悉一遍,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幼儿都能明确运动器材的使用规则,防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受到伤害。
        (二)根据幼儿的身体差异进行区域分类
        幼儿园都会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分成不同的班型,主要是小班、中班和大班以及幼小衔接构成的,在身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幼儿所接受的户外运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幼儿教师没有根据幼儿的户外运动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运动分类,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场地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不能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不同班型在进行户外运动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才能保证户外运动的合理性。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大班的幼儿初步具有了身体运动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定量的户外运动,而中班的幼儿相比较小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户外安全意识,可以适当的进行难度较低的活动,小班的幼儿年纪尚小,大部分幼儿甚至连基本的运动能力还不具备,身体的抵抗能力不强,所以不适合进行大量的户外运动。所以在进行户外运动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班型的特点进行区域划分,大班和中班的幼儿虽然天性活泼好动,但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具有了行为能力,比较听从教师的指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走不稳的阶段,不具备行为能力,而且受到心理发展因素的限制,导致幼儿对教师的指令不会听从,根据这一情况,需要在小班的幼儿部分多安排教师陪伴,大班的幼儿可以在户外场地自由活动,只需要活动的过程中多注意安全,对于中班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去有保护措施的运动器材区进行活动,而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塑胶跑道上举行简单的短距离跑跳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不同阶段幼儿的需要。
        (三)提高幼儿运动的主动性
        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幼儿都是教育活动的“主角”,所以户外运动也要发挥幼儿主体的作用,才能有效的进行户外运动,在开展户外活动中需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幼儿提高户外运动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的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按照传统班型的限制和约束,将大班和中班的所有幼儿在活动场地中自由组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区域和运动器材,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不需要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运动,使得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在自由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户外运动的热情,小班幼儿可以进行单独的区域活动,也需要根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教师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活动器材,像秋千、木马、碰碰球等,都可以实现小班幼儿的运动需要。另外,在进行户外运动之前,教师需要布置场地,使得户外运动的场地变得更加具有安全性,在运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带着幼儿整理好运动器材,使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具有参与感。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针对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运动的方法探讨进行了上述的研究和思考,幼儿的户外活动主要是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幼儿的意志力,对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因地制宜的开展各项户外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萍萍. 因地制宜开展幼儿户外运动的方法探讨[J]. 教育界,2020(25):86-87.
        [2]季东燕. 提升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运动“处方”游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