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3
摘要:湿地是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外界的干扰较为敏感,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许多的湿地资源被破坏,城市的扩张使得在城市边缘有越来越多的湿地资源,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保护和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资源的一种方式,优化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构建满足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的景观空间,在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引言
湿地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向外围扩展的城市开发趋势对城市周边有限的环境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与压力,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己经成为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
1.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从社会学、城乡规划学、景观规划学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以下主要从城乡规划学和景观规划的角度来解释。
从城乡规划学和景观规划者的角度,引入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方法,对传统规划进行决策引导与完善,针对近些年日益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策略。在遵循景观内部及其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目标所制定的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方案与保障体系。无论从何视角,本质上都涉及是寻找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途径,使资源能够被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寻求人和自然的平衡点。
广义生态规划是一种方法论,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操作性强的规划。狭义的生态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直接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运用GIS分析手段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应用在城市总体战略规划中的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2.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2.1水系梳理策略
水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水系的梳理对于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都显得尤为关键。主要可以通过河面的拓阔、淤泥的疏通、河道的改造等途径来提升水系的整体功能。湿地公园的设计要尊重水面的自然形态、结合场地现状、依据水流的自然规律进行设计,规划设计中要“化整为零、化直为曲”,蜿蜒的水面可减缓水流冲击,使河床结构稳定,形成河湾、漫滩、岛屿等,丰富了湿地的空间形态。设计中还应注重池塘和沟渠的利用,疏通沟渠、连通池塘使水系“活”起来,对于耕地占用的湿地区域要退耕还湿。在水系的上游还要通过植物净化、缓流等方式来保证水质。在水陆过渡地带设置生态防洪区,随着水位的变化,营造出动态的滨水景观。对于湿地内部的水系,会有人工开挖的池塘,多是死水,规划设计中要依据地形将水体相互连接,并与整体水系相连,形成动态的水循环,有助于改善水质,营造景观空间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2.2岸线保护策略
岸线是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交界处,水岸线一般都会周期性的发生变化,因此驳岸的处理尤为重要。在进行岸线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性,努力营造近自然化的生态驳岸,可渗透性的生态驳岸具有防洪、护堤的作用,同时能够提供亲水性好的景观空间。驳岸依据材质可分为硬质、半硬质、缓坡和自然型。考虑到生态、景观和防洪的需求,可以设计下述5种类型的驳岸形式。
①缓坡型:亲水性好,适用于空间较大的岸边,可以通过平整耕地实现;②木桩型:通过木桩或块石砌成,能够抵挡水面的冲刷,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岸边,兼具自然和景观效果;③植被与台阶结合型:对不同水位的适应性高,兼具生态和景观价值;④大卵石型:取材方便,生态和景观效果好;⑤平台型:适合水位变化小、人流集中的区域,为游人提供亲水性的活动空间。上述5种方式,在保护岸线的基础上可以营造出近自然化丰富的景观空间。
2.3植物景观策略
植被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营造景观空间等作用,要从景观和生态两个角度进行规划设计,达到双赢的效果。应当注重物种的多样性,构建乔一灌一草复层混交的群落结构,针对临水的地段从陆生环境向水生环境过度,采取耐水湿乔灌木一挺水植物一浮水植物一沉水植物的水平模式。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选取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
针对不同的区域植被规划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①自然保育区:该区域的植被以湿地原有的自然植被为主,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减少人为干预,营造和维护自然的植被群落,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②生态恢复区:该区域的植被规划是以生态恢复为主,多采用乡土植物来恢复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规划设计中要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自然生境,考虑到鸟类栖息地的需求;③合理利用区:该区域的植被选取乡土树种,适当通过农作物、湿地经济作物和景观植物来创造出具有鲜明湿地特色的游憩空间。④宣教展示区:该区域的植被以生态教育为主题,选取生态性和景观性兼具的植物,通过植被营造具有野趣的氛围,为游人探索湿地、亲近自然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来达到湿地科教展示的功能。⑤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的植被规划在满足生态的前提下,塑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营造活动空间。
2.4动物保护策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主要为鱼类和鸟类以及水陆之间的两栖类动物。对鱼类的保护通过提升水质、丰富水系、禁止或限制捕捞等措施可以实现。对鸟类的保护主要是要营造适合鸟类生存的生境空间,减少人为干预,可进行隔离保护,丰富临水的植物群落,还可以种植蜜源、果源植物来引鸟,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两栖类动物,在水陆交接地带模拟自然生境、恢复植被群落,提供栖息地。
2.5雨洪管理策略
十八大以来,城市雨洪管理备受重视,提出采取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构建“海绵城市”。而城市湿地公园又是城市中的重要水体,雨洪管理就有着深刻的意义。雨水的利用有助于缓解城市的水资源匾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4种方式使雨水得到利用:①滞留池:下雨是可以用来收集雨水,利用场地现状的低洼地,贮存地面径流,随后缓慢的排走;②生态调节池(雨水花园):在底部覆盖土壤、种植具有高吸附能力的水生植物或耐水湿植物,通过植物来沉降净化污染,能够改善水质、储存地表径流;③植草沟:将集水渠和排水渠种满植被,吸附污染物、净化雨水;④透水铺装:通过透水普装饰雨水渗入地下,减少雨水直排,环境排水系统的压力。对于洪水的防范主要是通过自然形态的滨水空间的设置,优化驳岸和步道以应对洪水的二到来,城市湿地公园要承担滞水和蓄洪的能力,形成洪泛区,平时则是具备游憩空间的城市水环境。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城市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景观美化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1).
[2]杨阳,林广思.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
[3]张炜,李思敏,时真男.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自然灾害学报,2012(5).
[4] 俞孔坚.建筑与水涝共生: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J].北京规划建设,2019(1):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