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   作者:刘俊丽
[导读] 摘要:小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主要粮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河南省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南项城  466200
        摘要:小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主要粮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小麦生产国,对于小麦的种植培养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生产培育方面,政府不仅提升了小麦种植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提高了小麦的种植财政补贴,增强农户种植小麦的热情。但是,在小麦的种植培育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影响小麦种植产量问题的关键。因而,要想增加小麦的产量,如何科学应用小麦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成为现今小麦种植时需探究的关键切入点。
        关键词:小麦;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今,小麦种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其产量,若想要提升产量就必须对小麦的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转变升级,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任务。就目前我国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种植技术正在不断的升级创新,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在种植管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在种植管理技术提升的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落实,进一步推进小麦种植技术的转型升级。
        一、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一)均衡播种数量
        选用小麦均衡种植管理技术,有利于提升抗药性和抗倒伏能力,增加小麦的产量。在土壤肥沃的种植区域可以适量增加小麦播种数量,在较贫瘠地区可适当降低播种量。同时可适当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以达到增产目的,采取“因地制宜”的均衡播种手段可以达到平均增产5%-20%的效果,并适宜在全国的小麦种植管理中进行全面宣传及推广。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不同,农户要依据当地的特定种植环境进行适量的播种,在小麦种植的前、中期可进行适当的深耕,选取化肥时尽量选择磷肥、有机肥或者农家肥,这样的合理选取化肥可以使农户增加产量的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1]。
        (二)合理种植培育
        实施精细化播种模式挑选精良优质品种,挑选粒多穗大、适应本地环境的种植品种,在小麦种子播种前进行药剂浸泡,可以适当避免病虫害,播种时提高种子的积温,适当降低播种量,实行精密播种,以保证麦穗大,颗粒饱满,提高小麦的总体产量,同时注意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在合理培养的前提下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应选用抗旱耐肥、抗倒伏、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适宜晚播、早熟的播种特点,优良的小麦品种可以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较强抗灾性。
        (三)改善自然生长环境
        农户在小麦种植前要进行适当的生长环境培养,保证土壤中含有1.5%以上的有机分子,使氮、磷含量达到小麦的生长值,保障小麦的土壤肥力、土地通气性和含水量,实现土壤的营养均衡分布。小麦生长培育时,需注重定期排水检测和补充肥料,适量增加土壤所需的营养元素,及时除草,增强小麦的生长耐药性,以防止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尽量多选用农家肥,将农家肥和有机化肥结合使用,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以保障小麦在培育期间有充足的营养补给。并且结合小麦种植区域的具体降水情况,对小麦进行科学的定期灌溉和排水工作,避免出现麦田积水、旱涝等情况的发生。
        (四)加强田间管理水平
        小麦在生长时期喜好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的地区,所以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在选择小麦种植区域时尽量选择光照充足、温暖舒适的地区,在种植之前也要对土地进行翻耕以便于利用阳光对土地进行消杀的作用,还可以使土地更加的柔软,使小麦在土壤中快速的生根发芽,在翻耕的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施肥,提前强化土壤的肥力,确保小麦具有充足的营养。
        在小麦初步发芽生长后,进行田间管理时要遵循穗增粒重、控制返青、适当拔节等原则,保证土壤的肥力,促进小麦结成大麦穗,确保麦穗的成活数量,使小麦可以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进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小麦的营养补给问题也是进行田间管理的重点,为做到确保小麦麦叶的营养,既要考虑农户的管理技术水平,也要考虑自身所需的肥力数量和化肥种类。在小麦的麦穗孕育时期,农户要在其麦叶上喷洒碳酸二氢钾溶液,分两次进行喷洒,溶液浓度可保持在0.2%,保证小麦的合理精确补给,便于有机物的生成,防治小麦的早衰及青杆[2]。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科学防治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同时人们的对于绿色无害食品需求量的增加,如何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减少农作物化学农药产品的残留,成为现今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问题。生产绿色无公害小麦成为现如今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革重点,在小麦种植时,要将农业、物理、化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充分融合使用,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购买使用含毒量高的农药进行消杀。同时农户也要加强人工的小麦养护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定期进行除草,并且要及时将上一个生长季度残留的麦苗铲除,以防止其与新发育的麦苗抢夺营养,还可降低小麦的枯萎及病虫害率。
        (二)农业防治技术
        为实行自生麦苗清理,要结合田间管理清理麦田中的自生麦苗,通过人力劳动将麦场、麦沟、麦田附近等周边的区域的自生麦苗进行科学清理,进而防治越夏菌源、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农户也不要急于追求产量而提前耕种,需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避免在病虫害的高发期进行耕种。根据具体的小麦生长情况来看,主要的病虫害时期在九月中旬左右,避开这段时期耕种的小麦病虫害发病率可得以降低。
        (三)物理防治技术
        对小麦进行物理防治的阶段,要实行划锄结合,进行人力除草,同时还可以对小麦进行通气排水,保证小麦生长期的温度,将人力除草与划锄中除草进行合理融合,达到明显的除草效果,有效的防止杂草的蔓延趋势。同时还可以根据小麦病虫害的发育特点,利用灯照、醋、糖等病虫害喜欢或害怕的元素对病虫害进行诱杀,通过对病虫害生物信息的干扰,进一步扰乱虫害的行动轨迹。最后利用杀虫工具进行捕杀,从而达到有效的物理防治效果。
        (四)化学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是农户接触时间最久、效果最好、使用最便捷的防止手段,对于小麦一些较为严重的病情,使用化学手段是农户们最好的选择。但是也不能够长期使用,长期使用会使得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其防治效果,同时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作物本身存在药物残留,不符合可持续的种植理念。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按照种类、剂量等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如小麦出现锈病或白粉病时,可使用25%粉锈宁可湿剂经过水的稀释后进行喷洒;对于浆虫,则要使用辛硫磷毒在土壤上进行铺洒进而产生抑制效果;而蚜虫可选用合适浓度的乐果乳油进行治疗。因此,化学的防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按照药剂说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优效果[3]。
        结束语:
        小麦产量提升与种植管理技术的转变和病虫害的防治手段有着关键联系,农户需要掌握好小麦的种植知识,结合科学的管理技术,按照小麦生长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土壤的肥沃程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科学种植管理。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合理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少量使用农药,避免农作物本身残留农药,通过对小麦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探究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并且利用科学手段提升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波涛 . 小麦栽培关键技术及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 [J]. 种子科技,2020,38(12):41-42.
        [2]陈治芳 .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J]. 农民致富之友,2019(14):44.
        [3]王丽娟.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新农业,2020(5):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