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摘要:农业生产实施的合理性对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影响很大,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耕地条件也各不相同,要良好地开展耕整地作业,合理选择耕整地的农机类型十分重要。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中耕整地机械使用的情况来看,存在着机型种类繁多、生产模式各异的问题,使农民在对耕整地机械选择与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出现作业模式不合理、作业质量不达标等情况,不利于后期的播种或其他作业,因此,在耕整地作业方面,农民了解不同耕整地方式之间的差异,合理选择机械化作业模式十分重要。
关键词:农机化;耕整地;主要形式;合理化选择
引言
耕整地作业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机械化作业工序之一,传统的机械化耕整地作业工序繁多,耗时很长,且会造成作业成本的提高和能源的浪费,联合整地机作为新型的农业耕整地设备,对传统的机械化耕整地作业工序和机具的特点进行了有机整合,能够实现一次性作业即可完成农业耕整地作业全部工序的作业过程,且作业质量优于传统模式,并显著减少农业机械化耕整地的经济成本和人力负担,随着联合整地机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了这一新的农机技术,但应注意在联合整地机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耕地需求进行机具功能的合理匹配,并采用规范的操作方式,才能保证联合整地机的作业达到预期的效果。
1耕整地机械应用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加强,农业的生产模式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机械化生产已经大面积取代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尤其是耕整地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在多种农机中名列前茅。耕整地作业的机械化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升,有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耕整地机械的应用中也体现着我国农机使用的一些典型问题,一是在耕整地机械普及过程中受到土地经营面积小的影响,农民使用的耕整地机械普遍为小型产品,加之小型耕整机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作业的质量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要求;二是传统的耕整地作业多采用重复的作业模式,普通犁耕、旋耕的反复应用造成土壤退化和犁底层加重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长久发展;三是耕整地机械产品多为单一功能产品,而在生产中对耕整地往往需要灭茬、翻耕、整平、压实等众多步骤,导致了农机作业次数增多,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压实问题。
2农机化耕整地的主要形式
2.1深松旋耕镇压作业
深松+旋耕+镇压的作业模式是针对犁底层深厚的耕地土壤进行的改良型作业,适用于需要打破犁底层的耕地应用,如采用垄作的耕地,也可采用深松+旋耕+起垄+镇压的模式。作业时从前到后的部件安装顺序为深松铲、旋耕刀辊和镇压装置,作业过程中通过拖拉机的牵引力作用,前方的深松铲先入土,并对地表层以下25~30cm范围的犁底层进行破坏,部分耕地犁底层深厚可适当增加深松深度。由于深松过程会产生一定量体积较大的土块,不利于后期的作物生长,因此,通过后方的旋耕机将较大的土块进行破碎,从而建立疏松平整的土壤结构,再通过镇压装置将表层土壤压实,从而形成上实下虚的良好耕层结构,为后续的播种作业创建良好的基础条件。
2.2机械化深松整地
我国对于深松整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晚,导致现阶段深松技术仍然没有完全被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接受,其实际的应用范围也就明显不足,导致耕地土壤利用机械化深松进行优化的相关工作开展缓慢。但从近几年来看,机械化深松的应用率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科学耕作,也使深松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利用深松机或联合整地机作业是机械化深松的主要形式,现阶段的深松深度通常在30~40cm左右,部分特殊地区可达到45cm或更深,深松的深度主要根据农田犁底层深度确定,通过深松作业能够形成更加合理的土壤结构,使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状态更为良好,根长平均增长5cm,根数增加5根,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并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时,耕层的加深有利于提高耕地蓄水能力,并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实现土壤水分的自我调节,据统计深松后的耕地中土壤平均含水量可达11.6%,比传统耕地提高约6%~7%,土壤的状态会逐渐回归原生态。由于不翻动土壤的作业方式,有效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效果,避免了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的产生。据统计,经过深松整地的土壤能显著提高地表温度,且后续几年的土壤普通耕作阻力显著降低,机械化耕整地整体的动力和燃料消耗有效减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2.3机械化免少耕整地
免少耕整地是在传统耕作模式上的改良,主要是在免耕或少耕的前提下进行作物的播种作业,这种作业模式需要利用农作物粉碎后的秸秆覆盖地表,增加播种后的有效覆盖厚度,确保种子在播深较浅的情况下实现萌发。免少耕整地能够通过减少对土壤的翻耕来保护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成分不流失,并利用免耕播种机实现开沟播种和覆土镇压,是具有功能集成型特征的作业机械。
2.4圆盘耙松土铲组合作业
圆盘耙+松土铲的组合方式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常用方式,根据作业的需求及安装顺序的不同所适用的作业场景和实际作业效果也不相同,现阶段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为圆盘耙+松土铲+圆盘耙+镇压器的作业结构,作业时先利用前方的圆盘耙组进行灭茬、碎土和杂草处理等作业,再通过松土铲将土壤疏松,松土铲松土后地表会存在不平整问题,并可能产生一定的小土块,此时利用后方的圆盘耙将土壤进一步细碎,并将耕地表面耙平,最后利用镇压器将耕地表面压实。圆盘耙+松土铲的组合对于黏重土壤和地表存在较多杂草和浅根的耕地较为适用,但其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作业质量受耕地的条件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3耕整地作业模式的合理选择
(1)对于长期选择普通犁耕和旋耕进行松土的耕地,应定期进行犁底层的检测,当发现犁底层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结构,则应选择进行机械深松作业,通常来讲,机械化深松作业应每隔1~2年实施一次,以保证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2)对于土壤相对贫瘠的耕地或是存在明显干旱问题的耕地,应考虑利用机械化免耕播种作业来培肥地力,免少耕的形式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散失,并有效进行降水的积聚,同时秸秆覆盖还能减少水分蒸发,秸秆降解还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营养供给。(3)相对而言旋耕整地能够在更小的动力需求下完成土壤细碎和松动的任务,且其碎土能力比犁耕更好,适合土壤中结块明显的耕地使用,但是旋耕作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翻动,而犁耕作业相对更能保持土壤的耕层结构,因此,农民应根据自身耕地土壤条件进行旋耕和犁耕的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化耕整地作业对于改善现阶段的耕作模式意义重大,不仅打破了传统耕作的犁底层,还使农业耕地的土壤状态得以恢复,生产过程更为合理。因此,农机管理部门还应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广和指导农民实施耕整地作业,使更多的农民了解耕整地的优势,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使生产向着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尚玉.农机化耕整地的主要形式与作业模式的合理化选择[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4):121-122.
[2]李忠祥,陈勇.自动化农用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应用和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6):57-58.
[3]张令君.传统机械化耕整地存在的弊端及作业形式优化方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149-150.
[4]张少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的措施[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