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开在数学课堂——初中数学与美育的融合浅析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张建红
[导读]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融美育于课堂”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张建红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融美育于课堂”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将美育融于初中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知美、懂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文从感受数学之美和强化数学之美两个方面讲述了初中数学与美育的结合。
关键词: 美育 数学教学 课堂创新
        一、引言
        美育是滋养人的心灵的教育,数学是初中学习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美育与数学课堂融为一体,通过美育的渗透,向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美感,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成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审美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技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融美育于课堂”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强化数学的美育功能。
        
        二、感受数学之美
        翻开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数学之美寓于各处。
        简洁是数学结构美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社会总结和规律,学习数学是非常复杂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这一点。如果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即使他们很累。相反,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就可以通过观察、猜测、归纳、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找到简单明了的数学规律或数学概念和公式。这样,学生们就对数学的简单有序之美产生了兴趣。通过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翻译,学生可以认识到数学语言的简单性和准确性。在理解了中学课堂中的负数和相反数等概念之后,学生们将继续领略数字完整性之美。通过合并同类项和四项基本法则的运用,通常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的结果总是比以前简单,体现了数学见解之美。学生领略这种美感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谐是美感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给人带来完整,协调和平衡的审美感觉。在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中,和谐美无处不在。例如,通过解方程计算未知数的值,学生会发现,即使有时候方程的表达形式不一样,解答过程和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但都能够你解出相同的结果,这便体现了数学上的和谐之美;通过图形的分类,不同类别的平面图形反映了数学中对称性的美。通过绘制数轴并结合使用正负数,学生可以了解绝对值的含义以及对立的数字和绝对值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奇异之美是数学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许多奇异物体的出现打破了旧的统一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为建立新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以数字学习为例,在小学期间,学生们会学习正数和分数,在他们眼中,数字便只有这两种形式,但是,当学生在步入初中开始学习负数时,他们会发现在小学学习的数字是不够完整,他们会对负数这个“奇异”的出现而充满好奇。通过研究负数,学生可以将正数和负数整合为有理数。当他们达到新的和谐时,他们会在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奇异性与和谐之间的关系,从而渴望发现和探索问题。


        
        三、强化数学之美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渗透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美的层面,教师还需要挖掘教材、课堂中的美,强化美育教育。
        强化数学对称性的美。所谓对称,是指物体以某条线为对称轴,并且两部分具有对称性。它是两个部分特征统一表达的一种形式,对称的事物常常带给我们审美的感觉。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涉及的许多知识都具有对称性之美,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在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的对称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使学生在掌握对称性之美的同时,掌握对称的本质。美育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教育理念,在美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这一课程时,可以采用PPT等形式展示相关图片,包括建筑结构,自然景观,交通标志,艺术形象等。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找到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并寻找对称轴。此外,让学生自己动手,拿起身边桌上的将白纸对折,通过裁剪或划痕等方式,让学生观察自己做出来的轴对称物品的特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逐渐了解轴的性质,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图形的对称美,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强化数学的自然美。数学是一门处理数量和空间对应关系的科学,它是描述社会和自然法则的工具。这样的学科特征使数学拥有了自然美。面对僵化和复杂的数学公式定理,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建立数学概念和公式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释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在学习时,使学生在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上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以达到更好地掌握的目的。
        例如,当学习平面图形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因素,例如蜂窝的内部结构,工人在砌墙时砖块放置的方式等,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强化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当适当挖掘数学背后的故事。例如可以在讲述知识点时宣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美育教学。
        
        四、结语
        初中数学是初中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将美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与表达美的能力。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美育,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数学美育在课堂中的渗透[J].教育,2020(24):47.
[2]刘思童,汤凤香.浅析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0):238-239.
[3]刘鹏飞. 发掘与重视数学的美育价值[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6-11(007).
[4]黄芬.渗透美育教育,教好初中数学[J].读写算,2019(06):198-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