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成
茂名市信宜砺儒中学 525300
摘要:高中生积累了一定学习方法与生活常识,但是由于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学生在面对内容众多的课本知识时还是容易出现无法全方位把握知识内涵的现象。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为解决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难题,站在学科素养角度展开教学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推崇的重要教学方式。高中地理的全面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科学系统,本文将以“热力环流”的教学为例,分析学科素养视域下对学生进行有效概念教学的意义与方法,助力高效地理教学课堂。
关键词:学科素养;概念教学;高中地理
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科素养日渐完善,学校在紧抓学生地理成绩变化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强调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区域思维、综合分析和全面思考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站在学科素养下展开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以学校教学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效教学课堂。
1.在学科素养视域下展开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学科素养视域下展开地理概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学科素养强调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把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人与自然关系观念融入日常授课之中,关注地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关注不同体系地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树立科学学习目标、深入把握概念关系的机会。
其次,学科素养视域下,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把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常见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地理探究精神。
最后,学科素养既是一个学科教学导向,也是现代化教学对高中教学提出的发展目标。站在地理学科素养视域进行概念教学,不仅对地理教学课堂和学生有利,也对高中地理教学整体水平有利,有助于帮助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用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2.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2.1重知识而轻素养
高中生学习强度大,在各学科都面临较大的学习挑战,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需要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之在升学压力影响下,学生的地理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排名与教学评价。因此,教师在展开地理授课时往往更加关注成绩变化,关注学生对考试题的解答情况,以成绩为导向,忽视对学生进行地理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地理成绩高而地理探究能力差,也很难在目标导向下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2.2重速度而轻方法
方法教学是影响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教学速度,潜移默化中占据主体地位进行知识输出,关注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方法、分析方法等地理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生的学习节奏,但长此以往容易影响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发展。
3.学科素养视域下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3.1进行知识预设,打开学生学习思路
考虑到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在知识预习上留下的时间较少,教师在学科素养视域下展开地理教学活动时可以考虑知识预设环节的设置,通过问题导向、视频引入或实验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对课本知识目标有一个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分解教学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以“热力环流”的课前预设环节为例,学生对气压和空气上下方向的垂直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热力环流概念、体系的系统学习,教师可以把握课前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复习初中物理气压的概念、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和遇冷收缩下沉等知识,然后引入本节课主题——“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设置问题导向,如:“同学们在初中学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上是怎么运动呢?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共同作用是否会形成热力环流?”。在课前设计小组讨论环节,以“气压和气流的变化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是怎么发生作用的?”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展开讨论,提出一个简单猜想,并在课后予以验证,循序渐进引入课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根源是冷热不均引起的气压变化。
3.2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人地观念
价值观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素养视域下展开地理概念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内容引入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活化教学倡导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在教育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以“热力环流”部分的生活化教学为例,根据课本知识,由于城市人工发热、水泥沥青路面的增加,导致城市”高温化“,而郊区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城市与郊区形成了温度差,产生了热力环流即城市热岛效应。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人类生产和生活释放的废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保护环境、减少人工发热、增加绿地等价值观念因素渗透到课堂授课之中,用“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城市中的哪些行为会引发城市热岛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寻找问题根源,并得出“应该尽量减少相关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的结论。
3.3运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案例分析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地理学科素养强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观念。因此,为提高地理概念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从案例分析方法入手,根据课堂知识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进行学习和分析,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材料问题,并积极提供相应指导,帮助学生完善答案、总结反思,找到自己忽视的问题,提高学生全面思考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以“热力环流”的案例分析教学为例,课本在本节课中涉及到了“等压面”、“受热”、“冷却”、“海陆风”等概念性知识,为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教师要结合等压面图图与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识图训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对案例如“海绵城市”等进行探讨,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正和补充,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3.4设计探究题目,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视域的关键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节奏快、任务要求多,地理教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设计地理实验、提出地理探究课题,导致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理论,缺乏自己的动手实验,影响学生对相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本知识;也可以把实验教学与作业布置相结合,鼓励学生课下探究。
以“热力环流”课堂实验环节的设置为例,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教具,在课堂上将装有冰块和热水的烧杯放在同一个透明玻璃箱中,在玻璃箱内点燃一根香,带领学生观察烟雾的运动方向,引导学生自主翻阅课本,寻找有关知识理论解释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环节进行记录,鼓励学生亲自到讲台上来动手实操,最终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结论。
结束语:
学科素养不仅是现代化教育为学生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教师展开科学高效授课活动的重要依据。高中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训练,知识内容复杂、压力较大,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科素养视域入手,通过知识预设、案例分析、题目探究、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灵活应变的地理思维,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难题、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与地理学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大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情境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9(8):66-67.
[2]陈诗吉.学科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路径——以人教版必修1中的“太阳辐射”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49-51.
[3]王晨光.大概念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刍议[J]. 地理教育,202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