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 上海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电力行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创新中,营造这电力市场新局面的同时,也不断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多售电,售好电是我们电力员工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为力加强电网改造的步伐和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对我们电业的电价要求进行了细化的合理分配。对于不同性质的用户制定不同的电价。这些不同的电价就好比我们电力企业的一杆“秤”,正确掌握这杆“秤”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作为一名账务员,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好更多的关于电价的知识,才能准确无误的做好账务员这项工作,才能提高我们的售电量和账务工作质量,增强和增加我们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广大用户的满意度。要正确判断用户的电价合理性,必须对电价的不同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国实行的是按电力用途分类的电价,同时一种电能商品实行多种价格的制度。
关键字:电价;电费电价政策
一、电价的概念与制定原则
所谓电价,就是指电能销售的价格,是电能价值的货币体现,是对电力商品价格的总称,是电能在电力企业参加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贸易结算时的货币体现形式。电价由电力生产成本(亦称电能成本)、税金和利润三部分组成,即:电价=产品成本+盈利+税金(包括各种代征基金)。电价中的利润要按合理的资金利润率来确定电力企业的收入,不仅要确保简单的再生产的需要,还必须要解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以使电力生产和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电力法指出“我国现行的电价管理政策是电价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电价原则,分级管理”,这就要求电价管理要集中统一。在此前提下,进行分级管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电价政策是物价政策和管理电价的行为准则,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电价政策,不同的用电性质,更是有不同的电价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同一地区、统一电网、同一类型的发电、供电、用电的电价政策应当统一,坚持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利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事业发展的原则。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某些电价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对电价的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了工业类电价与商业类电价进行合并,同时提高了基本电价的水平,拉大电压等级电价差,其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并且缓解了由于煤价上涨带来的影响,同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对销售电价的影响。
二、电价的分类
一、大工业电价
凡以电为原动力,或以电冶炼、烘焙、熔焊、电解、电化的一切工业生产,受电变压器总容量在315KVA及以上者,以及对变电变压器容量在100KVA及以上至315KVA以下的电解铝、电石、电炉铁合金、电能烧碱等的用电,执行大工业电价。
大工业电价又称两部制电价,就把电价分成两部分:
1)基本电价,亦称固定电价,代表电力企业成本中的容量成本,即固定费用部分。在计算每月基本电费时,以用户用电设备容量(KV.A)或用户最大需量(KW)进行计算,与用户每月实际用电量无关。
2)电度电价,亦称流动电价,代表电力企业成本中的电能成本,即流动费用部分。在计算每月电度电费时,以用户用户时间用电量(KW.H)进行计算,与用户用电设备容量或最大需量无关。
按以上两种电价分别计算后的电费相加,实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后,即为用户所付的全部电费。这种合理分担容量成本和电能成本的电价制度,就是两部制电价。
实现两部制电价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可发挥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用户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改变“大马拉小车”的状况,节约电能损耗,压低最大负荷,提高负荷率和改善功率因素,从而减少电费开支,降低了生产成本。
(2)由于用户采取了以上措施,必然使电网的负荷率随之提高,无功负荷减少,线损降低,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同时,也可降低电力企业生产的成本。
(3)使用合理负担电力生产成本费用,由于发供电一致性的特点,不论用户用电量多少与用电与否,电力企业为了满足用户随时用电的需求,必须经常准备着一定的发供电设备容量,每月必须支付一定的容量成本费用。因此,这部分固定费用理应由用户分担。
二、普通工业、非工业电价
凡以电为原动力,或以电冶炼、烘焙、熔焊、电解、电化的一切工业生产,凡受电变压器总容量不足315KVA或低压受电,属普通工业电价应用范围。
凡以电为原动力,或以电冶炼、烘焙、熔焊、电解、电化的试验和非工业生产,其总容量在3KVA及以上者,属非工业电价范围。
三、农业生产电价
农村乡镇、国营农场、牧场、电力排灌站和垦殖场等的农田排涝、排灌、电犁、打井等执行农业生产电价。
四、居民生活电价
居民的生活照明用电以及非营业性质的家用电器等用电设备用电。
居民现行的电价分为三个档次,电价实行分档累进递增。第一档电量反映居民基本用电需求,大多数居民的电价将保持基本稳定。第二档电量反映正常合理用电需求,电价调整到弥补电力企业合理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水平。第三档电量反映较高生活质量用电需求,电价反映资源稀缺的状况和环境损害的成本。
五、非居民生活电价
非居民照明电价的应用范围为照明电价除居民生活用电以外部分。
六、供外省电价
供外省指转供售给外省市的电量。
七、自用电电价
自用电指电业自己生产照明所需的用电。
八、分时电价
分时电价又称“峰谷差电价”,是指按照每天用电高峰与低谷的不同时间,制定不同的电价,用经济的手段来激励用户削峰填谷,缓解高峰用电紧张局面,以提高电网效率和用电水平。
峰谷电价根据电力系统负荷变化情况把全日24小时分成几段,上海目前有两种时段划分,即四时段划分和两时段划分。
两时段划分:
平时段 6:00——22:00
谷时段 22:00——次日6:00
两时段分时电价,主要用于低压居民用户与低压非居民用户(内部称为中量用户),大用户基本不采用。
四时段划分:
峰时段 8:00——11:00
18:00——21:00
平1时段 11:00——13:00
15:00——18:00
21:00——22:00
平2时段 13:00——15:00
谷时段 22:00——次日6:00
四时段分时电价,主要用于大用户。
三、案例分析
我们通过对常见的电价了解和实际运用的学习,对电价的知识有力更深一步的了解,在目前我们的账务工作中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以往对电价的判断不足,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处理,在工作中走了许多弯路,在复核账目过程中没有发现电价的问题,而造成电费的一定损失。
案例1:某物业将其所属的房屋租借给他人开办工厂,生产、加工物品,当租房者来供电部门付费时,工作人员在与其沟通中发现电价有疑义,于是立即派遣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下厂深入了解。在随后的勘察中,工作人员发现现场的实际电价与所申请用电的电价有所出入,在掌握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后,通过有关部门与房东、租赁者不断的协商与沟通后,最终双方均同意并办理了过户手续,同时也更改了电价,为国家挽回了一笔不容小觑的流失资金。
上述案例是由于某些工作人员对电价只是浅尝辄止而造成的后果,虽然此次能够及时地亡羊补牢,但是对于过往那些未曾让人察觉的电价漏洞又该何去何从?这不仅仅对电价合理性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同样的,这也使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受到了影响,使电业的经济效益损失倍增。
案例2:某工厂在当年申请用电时是属于大型企业,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这社会的大熔炉中遭到淘汰,只得转行,而原先的工厂则由下家来接手。在上下家交接时,下家没有对上家的用电性质进行详细的了解,未能及时掌握上家用电的所有信息,故而,下家仍旧延续了上家所用的电价。随后,在工作人员某次经过这家工厂时,发现该用户并非属于此类用电电价的客户,于是,工作人员及时地与该工厂有关人员进行了沟通联系,基于该厂本身不明了电价的性质,也未到上级机关开出有关证明。用户在了解了情况之后,迅速办理了所有手续,使电价得到纠正,用户非常感谢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并对他们细心周到的服务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经过上述这一案例,使人们认识到对于不同性质的用户,所指定的电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同样让人们更了解供电部门的电价政策及其合理性。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电能商品,也会按照国家标准实行多种价格的制度。
了解了电价的政策,每一个用户有其相对应的电价,从而使国家的发电资金通过用户付电费来得到回笼。因此电费的回收也是账务组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在此工作中我们既要耐心的向用户解释各种不同的疑问,还要不断地向用户宣传电力企业的政策,对于某些付费困难度的企业,还要制定出分期付款的计划,为了能使国家的资金得以及时回笼到位,我们工作人员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尽忠职守。
四、相关建议
通过我们对电价的学习,针对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我们如今应当重点进行讲评这一项工作,我们可以经常邀请哪些富有经验的前辈们,传授指导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他们自身对于电价学习的方法与总结。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的工作质量以及服务质量毋庸置疑都会产生质的飞跃。由此可见,正确判断及处理工作中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即兴电价问题对提高我们的工作、服务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诚然,这其中也离不开班组内部的有效管理机制和外部的监督机制。以科学为基础,管理、监督机制为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账务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所以每一位电费工作者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技术为己任,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国勤,实行两部制上网电价的探讨,华东电力,2002.
[2]尚金成,黄永皓等,电力市场理论研究及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刘喜梅,中国电力市场改革中的电价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期.
[4]于崇伟,电力市场营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