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后丽江坝区纳西族丧葬风俗的现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和辉 侯琳林
[导读] 纳西族是一个较为先进的少数民族,一个人口仅仅只有三十多万的少数民族,能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在民族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是虽然纳西族的土葬文化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融入汉文化,纳西文化,白族文化,藏族文化和各种文化于一身,也是一个绚丽的民族丧葬文化。

云南工商学院     和辉  侯琳林  651701

摘要:纳西族是一个较为先进的少数民族,一个人口仅仅只有三十多万的少数民族,能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在民族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但是虽然纳西族的土葬文化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融入汉文化,纳西文化,白族文化,藏族文化和各种文化于一身,也是一个绚丽的民族丧葬文化。
关键词:纳西族、丧葬文化、改土归流
        纳西族的丧葬文化从刚开始的“化而不葬”到后来的火葬,再到土葬,现在国家又开始提倡火葬。可以说纳西族的丧葬风俗是非常丰富的。纳西族的原始风俗一直保留到了“改土归流”。但是自从丽江进行“改土归流”后。流官认为火葬是蛮夷之法,应该移风易俗。于是强制将纳西族的火葬改为土葬。
        一、“改土归流”前纳西族的丧葬风俗
        “改土归流”前,部分纳西族还经历过火化到火葬的演变。大部分纳西族都一直延续着原始的火化。由火化到火葬的演变,一般都是受到大理白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进行葬骨修坟,还有一些是由于汉族人受邀来到丽江,在丽江生活后被丽江文化所融合,接受了火化,但难以接受“化而不葬”故而修坟以葬之。所以“改土归流”前,纳西族地区有“化而不葬”和火葬两种类型。
        二、“改土归流”后的丧葬风俗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流官推行汉俗,将丽江坝区里的村社强行易俗,改火葬为土葬。丽江地区的纳西族被迫接受土葬。根据乾隆《丽江府志略》1记载:“改设后,屡经禁谕,土人尚惑刀巴祸福之说。自束河和悰顺母死,殡殓入礼,择地阡葬,题主刻铭,人不见其祸,此风渐革矣。”由此可见,火葬在但是纳西族人的心目当中的地位。将火葬改为土葬,应该费了不少力气。
人死亡时的仪式
        1、Sal sa keel(放口含、接气)
        Sal sa keel,也叫Sal yuq sal keel,汉语意为:放口含。关于“Sal sa”,似乎是所以纳西族都统一的,笔者觉得这应该是纳西族原始丧葬的遗存。“Sal sa”没有老幼之分,只有男女之别。一般男的“Sal sa”由九颗没有残缺的米,九根茶叶和些许碎银用红纸包裹。女的“Sal sa”则是米七颗,茶七根,些许碎银。在老人寿终正寝,家族中的一些人会帮忙随时在床边照顾。等到老人张开嘴咽气的瞬间将“Sal sa”放在死者的舌头下面。并告诉其家族祖先名称。
        3、洗尸
        洗尸前需族人抱一只鸡对着死者念诵寄语。而后将鸡在水中闷死之后,内脏去掉,然后挂在堂屋前的柱子上,这也需要区分男左女右。在床上,帮助死者理发、梳头、刮胡子……,最后用酥油或者是猪油抹遍全身,在七窍里塞入酥油或猪油,就开始为其更衣。布置简易的灵堂。停尸后要守孝,孝男坐灵堂的左边,孝女坐灵堂的右边,一律以席地而坐。家族里的人会在死者家通宵守灵,直至出灵。
        Zhee bbv  ji(放土罐)
        这时候孝子就会去“zhee bbu ji”(放土罐)。“zhee bbu”也就是土罐,在土罐里会放上死者的头发,洗尸水,鸡肠子,洗鸡水,梳子,毛巾,草,三双筷子用一个碗盖起来。然后孝子将其举过头顶抬着出去,将其放到指定的摆放位置。
入棺死者的家人和至亲,会从灵堂里出来,按照亲疏关系跪于院子中。


入棺仪式就会开始,族人们会将棺材抬抬到堂屋前(生肖相冲的人不能上前),摆好棺材后,会开始垫棺材,过去会在棺材里放一层草木灰,用来吸释尸水,现在已经换成用海绵垫了,将被褥反铺在棺材里,然后将尸体抬入棺材,在死者身边塞入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和衣服,将寿被反盖在尸体身上。最后再拉一根铜钱线,校对尸体的位置。盖上棺盖后,孝男敲击木梢固定。之后将棺材停放在中堂。
        aiq juq bba daq pil(鸡鸣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aiq juq bba daq pil”即鸡鸣祭,这个活动一般在凌晨第一声鸡叫后举行一般由妇女完成,比如死者的女儿或者儿媳,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
        出殡
        在追悼会开完后开始发灵,孝女和所以亲人都出去后,村子里面会每家每户一个男子来帮忙送葬。(这个方式叫公祭公葬),孝子将会背上“la lerl”,孝孙拿着遗像。抬棺的人会赶来,就会将棺材从他们头顶经过,经过后孝子起身,追上棺材,去开路。孝女们则掉头向着棺材哭祭,直至被人苦劝为止。孝子被一个人搀扶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每遇到桥,河,谷,路口孝子都要回头磕一个头。
        (4)入葬
        送灵人来到墓地后,就会合力将棺材放入挖好的坑中,用之前的棺材上的铜钱线,校对棺材位置,完成后将线扯断,弃于旁边。然后孝子以“父前母背”的规矩,如果是父亲,孝子卷起上衣前面,放上九铲土顺时针,往里抖土;如果是母亲,孝子卷起上衣后面,放上七铲土逆时针,往里抖土;孝子弄完这个仪式之后,众人合力往里加土,然后从周边捡来石头砌坟墓。
        (5)丧葬后礼
        复山
        复山,即出殡后的第二天,孝子孝女等亲戚朋友,一起到坟地上,维修和扫祭坟墓。
        一七
        一七,也就是头七。那天早上,孝子将会迎一块纸牌位进来,亲戚朋友会陆续来到家里祭拜。到了晚饭前,就会将死者送出去。然后由孝子抬着牌位来到河边烧掉,孝女会进行哭祭,以示哀思。
        二七、三七、五七、六七、七七、百日。这些的形式都与一七是一样,四七,一般由孝女进行,形式与其他七一样,只是请的人较多,一般可以与出殡请客相提并论。
        一般女性只到五七,就到白日了,没有六七和七七。
        一年斋、两年斋、三年斋
        一年斋,是人时候的一周年,也叫周年祭,这一天,门口的白对联会换成绿色,牌位也会变成绿色。
        两年斋牌位和对联为黄色。
        三年斋,以除服为主。意味着丧葬礼节全部结束。这一天对联会全部换成红色,牌位也是红色,并且会请一次大客,意为着三年守孝结束。
        结束语
        经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了纳西族在“改土归流”后的丧葬风俗。近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殡葬的改革,使得纳西族百年来形成的丧葬文化面临消失。笔者认为,丧葬从简值得提倡,但是对于一些文化习俗的保护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能破除物质形式的糟粕,鼓励优秀的文化形式的传播,提高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杨林军,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2]郑卫东,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文化的发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大烈,纳西族研究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4](清)管学宣等撰,乾隆《丽江府志略》,丽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印,1991
[5](元)李京撰,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