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中“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毕晓峰
[导读]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  毕晓峰  650000

摘要:“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谈美》;人生的艺术化;美育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积极建设者之一。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理解“人生的艺术化”是了解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钥匙。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在他的诠释和积极倡导下,“人生艺术化”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确定的内涵的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谈美》的“开场话”中,朱光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为当时的青年人“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认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何获得一帖“清凉散”?怎样才能净化人心、美化人生?朱光潜认为《谈美》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免俗”就是要以美去感染人、去提升人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对此,来谈朱光潜《谈美》中的“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对当代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
        朱自清在《谈美》序中写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光潜把艺术与人生联系起来,作为一种人生观,并进一步对艺术本质进行理解。因为自身特殊的审美性,艺术一方面根源并超越人生,另一方面回归并升华人生。没有人生,何谓艺术;没有艺术,人生何为。艺术与人生要融为一体,艺术实现人生的审美态度、审美距离,最终达到宇宙的人情化。
        (一)人生的审美态度
        朱光潜在《谈美》的第一章,就以人对古松的三种态度,提出了依次递进的三种人生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这三种态度有区分,但互不冲突,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实用的态度,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维持生活,是以善为最终目的,偏重意志,使人功利。科学的态度,满足求知的需要,探求真理,是以真为最终目的,偏重思考,使人客观。美感的态度,满足审美的需要,直觉表达,是以美为最终目标,偏重美感,使人自由。就实用来看,美对于人生是最没有用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等“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关键在于审美。“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的实用的、科学的活动是“有所为而为”,那么人的美感活动是“无所为而为”,是自由的求美表达。人生的审美态度是“无所为而为”的态度,这一态度下每个人才能观照自己的性格和情趣,这样的人生才是艺术化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二)人生的审美距离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一“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易被功利困扰,太远易造成空洞,最后用“适当的”来衡量这一审美距离。这个“适当的距离”让人超越实际的功利,聚焦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获得美的欣赏。艺术与实际人生的审美距离是一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距离。艺术与人生的距离很近,因为艺术反映人生,艺术紧贴着人生,同时艺术与人生的距离很远,因为艺术超越人生,艺术弥补着人生。审美的人生需要“距离”,面对客观事物,不是太在乎,也不是不在乎。“太在乎”容易使人着迷,回到功利的实用的世界,“不在乎”容易使人迷惘,无法了解欣赏。“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艺术家是把自身的经验和情感放在适当的距离中去看待,既要做当局者,又要做旁观者,这样才能创造艺术,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审美的人生亦是如此。
        (三)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的人情化”是移情的现象,是推己及物、以己度物,还要观照自我。“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朱光潜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为例,找到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互相感通之处,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是往复循环的。对此,一方面,物的姿态返照人的情趣,但人的性分深浅决定着物的意蕴深浅,例如同样是面对花鸟,杜甫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另一方面,人的情趣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借景抒情,创造出能够陶冶性情的审美形象,使人脱俗。例如同样是借“竹”抒情,文同的厚重、郑板桥的清瘦。“宇宙的人情化”是在移情中让本无生气的、物理的东西变得具人情、有生气,让人在移情中获得情感的寄托和美感的享受,成就审美人生。沉浸于审美人生之中,“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滋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正如苏轼诗中所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脱俗,让人生在审美中获得陶冶、得到丰富。
       二、情趣化的人生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化的人生也就是艺术化的人生。在丰富情感的基础上,每个人才能获得有趣味的欣赏,寻求并享受这样情趣化的人生。最终,以艺术的精神来塑造生命提升人格,超越小我实现大我,追求生命的意义。



        (一)“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在《谈美》开场话中,朱光潜指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这样才能成就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对于艺术家而言,才能创造出展现自我人生的艺术精品。朱光潜提出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问题,主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涵养人生的理想和情趣。“出世”与“入世”之间有一道坎儿,这就是利害关系。面对利害关系,人最难抵诱惑,需要艺术与审美来调和,让人远离世俗之欲,入自由之境。“出世”之精神就是要人跳脱利害网,超越小我之欲,建构艺术化的审美人格和人生态度,激活生命活力,而形成的精神状态。“入世”之事业就是要求人在超乎利害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有意义的事业中去,激活生命、品位人生、提升人格。“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在创造欣赏艺术时,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进入到无利害的理想世界,从而更好地升华人格、创造生活、品位人生。
        (二)自由的生活和诗意的人生
        以艺术与审美作为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路径,追求自由的生活,实现诗意的人生。“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要像孩子一样去对待世界。“赤子之心”就是要有像儿童一样的体物方法,把物视同自己一样有生命,人与物是平等的,最终很快实现“移情”。因此, “赤子之心”是物的人格化的重要基础,是实现自由生活的重要条件。大人往往以现实的功利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而孩子对待事物是非功利的。比如,现实生活中把煮熟的鸡蛋剥皮,大人集中于剥皮是为了食用,不会太注重细节,而孩子却认为是“鸡蛋把衣服脱了”。只有保有“赤子之心”才能自由地实现人格化和人情化,追求理想诗意的人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美感的态度是不带功利心或占有欲,这样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实现自由的生活,回归诗意的人生。这里,“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艺术成就人生
        艺术与人生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与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艺术根源于人生,艺术又反作用于人生,特别是对懂得生活的人来说,他的人生就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又映鉴其人生、成就其人生。如果说人生是一件雕塑作品,那么艺术就是成就人生的雕刻刀。艺术成就创造的人生和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
        (一)创造的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的自己的作品。”艺术化的人生是创造的人生,这离不开创造的想象和情感,更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创造,而艺术与美是人创造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创造的集中体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让人在陌生中联想到熟悉的物。“情人眼里出西施”让人在人情和物理中寄托情感。创造看似是离人很远的“空中楼阁”,但实际上是人在情感方面拉近了与物之间的距离。创造的人生是超脱与自由的人生,更是和谐完整的人生。人生只有不断奋斗与创造中,才能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与尊严,也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所在。创造的人生离不开“天光云影”“源头活水”。这样才能远离“俗人”“庸人”“伪君子”,让生命和谐、使人生完整。
        (二)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
        “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完美的生活是孕育完美人生的基础,也是人生艺术化的重要成果。“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完美的人生是求真、向善、审美的人生。“修辞立其诚”,美的文章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人生本是一篇文章,至真性情才能成就完美人生。艺术的人生是本色的人生,保持本色不变,才能脱俗去伪。从伦理方面看,人生有善恶之分;从艺术审美看,人生有美丑之分。人生是整体性的存在,需要多方调和,才能实现自由的审美,达到理想化的人生。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弃恶从善、去丑取美,追求人生内在的美的价值,创造出情趣丰富、心旷神怡的美好人生,这是人生的真善美三者相统一的体现。理想、和谐、美好的理想化人生就是知其执着而不弃,知其摆脱而不留。真善美相统一的和谐人生,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追求与理想,也是艺术成就人生的至高境界。
        四、结语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对“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发端和铺垫。看似短短一本书,但蕴含的美育思想理论颇深,很多地方值得不断回味反思。如何实现“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在《谈美》中既给了理论依据,又阐述了实现的具体路径。“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就是情趣化、理想化、审美化的和谐完整人生。特别在当今美育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梳理“人生艺术化”的理论,并结合文学、艺术等案例进行分析实践,有利于在新文科的大视野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
[2]金雅.“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命题及其当代意义[J].文艺争鸣,2008(01).
[3]金雅.“人生艺术化”: 学术路径与理论启思[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赵以保.论“人生的艺术化”路径——以朱光潜《谈美》为中心[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03).
[5]尤战生.“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J].求是学刊,2003(05).
云南艺术学院校级课题: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8KYJJ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