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与教学深化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黄心喜
[导读] 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也迈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上,产生了诸多极具价值的理论体系。然而新的社会背景下,工艺美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因此,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提高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进而形成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学科建设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陶喜舍   黄心喜   521000

摘要: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也迈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上,产生了诸多极具价值的理论体系。然而新的社会背景下,工艺美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因此,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如何提高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进而形成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学科建设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学科建设发展和教育实践发展进行研究,对当前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深化学科教育的措施建议,从而顺应国家专业人才培养、定向输出的需要。
关键词: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体系
        “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源自清代末年,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发展,由当时在西方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我国在北京举办了首届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周恩来总理为此提出成立工艺美术学院的设想。次年,即1954年,国家批准设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同年在高等学院开设工艺美术相关专业,提出创办工艺美术学院,要结合生产,要结合人民生活需要1。1957年,国家提出工艺美术要遵循“实用、经济、美观”三大原则,并提出“保护、发展、提高”三大方针。1983年,国家将工艺美术专业列为二级科目纳入学科目录,极大地促进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工艺美术学科这一专业历经多次变化,被取消过后又再次出现。20世纪80年代,工艺美术理论体系更是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设计两大分支。全国各地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相继设计工艺美术课。这种变化与国家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有关,更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如今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工艺美术学科已逐步从大的理论构建演变为对专题性子学科的体系构建,更注重与市场需求相关联,更注重学科间的互动,实现了学科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变。
        一、当代工艺美术学学科建构发展概况
        (一)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
        1956年,随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我国工艺美术学科的研究正式步入专业化、学术化的阶段。历经数代学者潜心研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学科已经成为以民族工艺美术为中心,以强调工艺审美作用为目的,以师徒制和工作室制为形式的新型教学体系。该教育体系的建设,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促进了工艺美术专业由广到精,由理论性到实用性的转变。
除了我国最高艺术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外,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该专业学科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比如20世纪80年代,张道一先生的“121”教学法,即在工艺美术教育生涯中,第一年注重基础教育,后两年开展专业学习实践,最后一年巩固整体修养,提升专业水平2。张道一先生强调,传统工艺课程要纳入学科教育之中,以此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工艺美术理论视野和专业水平。
        (二)工艺美术学科的演变
        1997年,国家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原则,率先用“设计艺术学”取代了“工艺美术学”。明确指出在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工艺造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体系构建,还要注重各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工艺美术教学,强化各学科间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平稳发展。与此同时, 提出工艺美术学科建设要结合自身特色,要结合市场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打造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的新型学科机制。
        2017年,我国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该计划提出工艺美术学科建设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薪火相传,要与时俱进3。在学科的建设中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 技艺,造物伦理,同时结合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发展需要,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不断推动工艺美术学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0年,依托国家提 “数字基建”的总要求,工艺美术学科与智能数字化开始交叉融合,国家开始建设第一座工艺美术数字化博物馆。该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当代工艺美术学科在同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手段的结合下,正逐步实现新的转型和升级。
        二、工艺美术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高,对工艺美术品的个性需求越来越强烈,工艺美术人才需求愈加旺盛。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工艺美术教学与就业要求有所脱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绝大多数学校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少部分学校(以中职院校为主)采用订单班培养模式。学校在开办工艺美术专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为实践环节难以开展、教学资源与企业脱节,个别学校有过经费不足、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等。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教材和科学课程体系
        虽然工艺美术学科在我国设立的时间已有半个世纪,但由于时代发展,人们对工艺美术的需求变化较快,现有教材种类显得仍然较为单一。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学院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上不明确,教师上课过于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全面。还有些教师把工艺美术教学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陈旧,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市场的发展变化、工艺美术自身的发展变化结合度不高,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足4。
        (二)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理论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建设的关键在人才培养。当前,在我国工艺美术学科建设进程中,虽然研究队伍虽不断壮大,理论研究也在随之深入,但细究目前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首先,以CNKI学术文献总库知网为例,搜索“当代工艺美术学科”,搜索结果只有6篇,搜索“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得到的结果仅有两篇,且在现有研究中,主要以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的研究为主。其次,绝大多数老师从高等专业院校毕业,虽然理论造诣极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专业实践的探索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真实了解工艺美术的实操过程,不利于该学科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深入发展。



        (三)当前教育模式注重技术培养而忽略专业人才塑造
        工艺美术学科为社会输出专业复合型人才,对专业实训的要求更高。然而由于当前工艺美术学科的校企合作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个别学校经费不足,校内缺乏专业、足量的实训基地,不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实训岗位。其次,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上,多以参展评审为主,更注重形式意义,往往忽略市场功能,长此以往,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高、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以笔者多年担任美术学院实习导师的经验来看,大多学生在面临职业规划时,往往选择自主成立工作室而非进入企业,主要原因在于学院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培养“产业”工人或者产业化的技术人才为主,学科体系建设缺乏对“工艺美术”的“艺术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引导。由于学生学到的多是理论技术,进入工艺企业后极易被替代,势必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四)校企合作外“热”内“冷”,合作层面较浅
        虽然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当前工艺美术学院,特别是中职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了有关政府和专业学校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校企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目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合作项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邀请校方参与企业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讨、为学院师生提供实践机会等。个别企业与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签订人才培养与输出计划,为学校购买实训设备或建立实训基地,但大多企业不愿参与该方面的投资,主要原因是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各项风险,以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单方经济负担增加及行业机密泄露方面的顾虑。
        三、深化工艺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结合专业发展,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针对现阶段各职业学校教材建设滞后、课程体系缺乏的问题,各专业院校应结合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一方面以学生就业定向培养为目标,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有效教材内容,让教材本身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市场需求,并在教材中加入传统艺术、传统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内容,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以岗位职业需求及职业技能标准为目标,为学生做好专业职业规划,同时搭建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把理论知识与工艺美术实践要求紧密结合,让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深度、内容向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延伸,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打好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二)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深化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支专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善于创新研究的学术梯队。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分层次、重点,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挖掘工艺美术学科的专业带头人,不断完善学科研究思路,打造适宜当前形势的学科建设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邀请在工艺美术专业取得显著成果、成就,具备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走进课堂,向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延伸内容,以此拓宽专业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专业老师与专业艺术大师的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优化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三)注重学用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美学价值的认知
        工艺美术专业是一个侧重实践实操的学科,传统教学课堂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加上多数学校缺配套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难免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动手能力差的情况,这也是当前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各院校应在传授工艺美术理论知识的同时,首先注重实际应用的结合,如烧造、染织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再如5G智慧网页设计等等。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进一步的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元素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和独立,将所学理论与实操情景进行结合,达到理论与实操水平的双提高,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的双融合。其次,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传导学生对美学和在地化价值的认知,让工艺美术学生从毕业后即是“工具人”的现实里脱离,成为“时代艺术家”。
        (四)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校企间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主动权更多地在于企业,但关键点还是在于学校。针对企业方面的顾虑,如学校培养的学生其专业能力与市场要求不匹配、学生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较差等。学校应充分考虑并通过定向培训提高,竭力满足就业要求。在校企合作方面,首先学校可与企业方面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创办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其次,双方可采取联合双向培养方式。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如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定向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把学校作为内部人才进修学习的基地,参与学校相关理论教学研究工作,并参与指导、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工艺美术学科架构,确保工艺美术人才输出质量关,以此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双赢、双满意合作机制。
        四、结论
        总而言之,对工艺美术理论的不断探索造就了今天工艺美术学科的多元发展。在工艺美术学科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科建设上,学院要为专业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首先需要提供合理科学的教材、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还需要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与社会接轨的良好途径,同时把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现代创意、在地化价值相结合,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5。深化工艺美术学科建设,还要建立在充分研究市场发展,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研发出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此不断满足新时代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晓青.工艺美术专业多元化毕业设计实践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1(16):169-170+185.
[2]余靖炜,严武.工艺美术教学中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研究——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128-129.
[3]王拓,唐家路. 构建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学科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9(002).
[4]杨季珑,吴鹏.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思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6):118-119+168.
[5]张玲.论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演变与发展[J].明日风尚,2017(1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