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感教育在《地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   作者:许其俊
[导读] 2018年12月底,我有幸执教一节市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公开课,课题正是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地震”部分。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第十中学 许其俊  325800

        活动背景 :
        2018年12月底,我有幸执教一节市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公开课,课题正是七年级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地震”部分。
        试教过程:
        拿到课题首先我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了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我把“激发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设为本课的情感目标,把原本是一般教学要求的“抗震自救的措施”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流程的设计为:
        1.通过课件播放汶川地震的图片,以及学生体验折筷子实验,引出地震的概念
        2.通过课件演示地震的三个要素:震源,震中,震中距
        3.通过阅读世界地震分布图,学生归纳出世界上的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4.通过课堂抢答游戏进行抗震自救的措施部分的教学
        5.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目前世界上地震预报的一些措施
        评课反馈:
        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全组的老师们对本课进行了认真的评课,同行肯定了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的优点,同时指出本课看似涉及特大灾难四川汶川地震,但是与其的结合流于表面,课前设计的情感目标并没有达成。最后组长指出: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广泛结合四川汶川地震,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即树立人本意识,坚守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赋予科学知识更多的情感色彩。
        教案整改:
        试教和评课让我的思路一下豁然开朗,为接下来的整改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似乎明白名师工作室选择“地震”这一内容作为课题,对我们这些上课老师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期待。这堂课注定不能是一堂平淡而普通的科学课。从分析本次地震的各种资料中引出相关的地震知识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具体设计如下:
        解读一:四川汶川地震之:发生篇
        播放地震当时的录象视频和当事人对地震发生时讲述(汶川冶炼公司的职工谭斌):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工人们正在工厂上班,站在院子中间的谭斌忽然感到地面晃动起来。“站都站不稳,我赶紧蹲下了。”他回忆,地面先是左右晃动,然后地面就像波浪一样“翻滚”起来。车间里的工人赶紧放下手中的活,纷纷往外跑,但剧烈的晃动却使他们一个个摔倒在地。工人们相互牵拉着,才得以从厂房爬到院子里。而这时,屋顶已经开始坍塌,雨点般落下的砖瓦,砸中了好几个工人。
        在上课之前,学生从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地震当时的情景有所了解,但是当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相关的视频和当事人的描述时,学生更清晰的体验地震发生时的恐慌,同时通过以上材料使学生明确了解地震表现为地面的震动和晃动。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地面为什么在瞬间“动”起来呢?学生在情感被触发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猜测和讨论,接着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并且引导学生体验“折筷子”的感觉。最后建立地震的概念。
        科学教学要求教师注重引导、激励和诱发学生投入热情、思想、情感,让科学探究成为有情有味、血味丰满的催长生命的过程。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了认知和情感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解读二:四川汶川地震之:灾难篇
        介绍5.12地震四川境内各地伤亡人数统计。当学生们直面这样一些沉痛的数字时,我仿佛听到教室回响起的轻轻的叹息声,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灾区人民真挚的关心与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次地震中各地伤亡人数相差甚多?此时因为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融入课堂,所以学生接下来讨论环节都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语言对以上问题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课件模型讲解震源,震中,震中距的概念,并指出本次地震的震源和震中。
        课后反思
        这节课最终得到了导师和学员们的充分肯定。而对我自身来说这次的教研经历更大的意义在于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科学的课堂上可以如此的充满情感,可以让同学们从人文情感出发去探究科学知识。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说这次的教研对我的教学生涯来说,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人文氛围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 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发现型学习方式,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观察、发现、探索、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利用科学学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科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就会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内在人文素养。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影响学生。
        哲学家克尔恺科尔说:“我终生的理想,就是阻止知识分子向世俗化堕落。”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教师是关键,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新课程下的教育,课程应充满人道、人性的光辉,教师要做到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用公正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宽阔的胸襟去欣赏学生,让教育真正发扬抑恶扬善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融合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润物细无声,情感由心生。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自觉促进环境、课程、时空等因素的有机结合,把科学教育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