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四川成都 610073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田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对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升级,满足现有的实际生活需要。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农田管理模式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生态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满足现有基础水利功能前提下,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最大限度降低因为水利工程建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生态理念;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1农田水利工程中“生态理念”含义
生态理念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保护基本农田的边界,不因水利工程的建设破坏原有农田轮廓;保护水源地,不因人为灌溉原因破坏和污染水源地;节约水资源,不以提高灌溉效率为代价造成水资源的无端损耗。生态是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统称,发展生态农业,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水源地消失不见,水资源短缺问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重工业和核能源污染,水源污染,铅、汞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不能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就要求我们既要实现灌溉需求,又要保证灌溉质量,形成长长久久的灌溉策略,确保水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农田。
2生态理念与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根据调查显示,传统农业特别是粗放型农业中滥用农药、化学肥料等情况严重,不仅对农产品、土地资源产生影响,同样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水污染,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当地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业管理控制不当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污染。
2.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不够科学的情况较多。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溉设计普遍存在设计缺陷或者设计落后情况,很多地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即便推广生态理念下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如灌溉设计等具体设计仍无从下手,缺乏专业化人才对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良,缺乏系统的调研和寻访等,都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实际灌溉设计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从而不能顺应生态理念而进行发展。
3生态理念下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举措
3.1水文环境勘测
水利工程建设与施工区域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必须准备完善的工程设计规划、全面的勘测水文环境等基本资料,基于水文资料设计合理的水利工程,其原则上是对水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大限度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水文环境的具体情况随着环境区域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单一靠经验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了解当地的水文环境,才能建设符合当地水环境发展的水利工程。通过专业人员采集当地的水文环境资料,不仅限于查阅相关的文献和网上查询搜索,还要通过对该地区居民进行走访式咨询,对水文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专业手段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含水量进行实地检验和测量,保证水文资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2堤岸结构设计
堤岸结构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进行生态理念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其基础功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利用以往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的设计方案。通过完善堤岸环境的相关评价体系,以保证工程的实际经济和环境效益,实现环境与生态工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谋求共同发展,并保证有效避免堤岸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需要及时分析环境的实时状态,以确保工程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有效对堤岸设计进行合理的调整,严禁出现为实现工程目的而破坏环境的行为。
3.3因地制宜
农田水利建设应当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适度赶超。因地制宜的意义在于,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产生活习惯,建设一组符合经济条件的水利工程。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政策,不以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为前提建设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要点是节约和经济,尽量按照原生形态引水灌溉,配合喷灌、滴灌技术取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有节奏的展开水工程的进一步改进,及时根据地区情况做出调整,更好地适应生态发展要求。
3.4水文勘测
邀请水文、地质等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事前勘测和事后评估。水源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在利用时要做到开发为主,保护优先。对地形地势进行考察,通过专业的探测仪器和丰富的勘测经验确定水脉走向,选取流向稳定,水量充沛的地下水源,或者有蓄水防洪能力的书库、河流。旱季来临水量充足,雨季来临排水通常,做到能堵能疏,能放能蓄。
3.5抗自然灾害能力
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注重对灾害的抵御能力的设计,通过技术上改进和工作质量上控制来提升工程质量,让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生态理念下水利工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建设中,应当重视工程设计与自然生态相结合,随着农业和生态研究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中的很多生态群落和生态圈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固土固沙,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候,帮助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重视生态群落的构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水利工程设计融入当地的生态群落,构建良好的生态圈,增加特色植被以及动植物的引进,加强对基础生态的维护和构建,树立自然保护牌,号召农业工作者以及周边居民保护环境,通过构建生态农田水利工程以及维护生态环境,更好地优化生态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3.6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也应当重视智能化的建设。现在通过计算机以及数字控制技术进行智能灌溉模式,自动测量农田干湿度以及病虫害情况,对农田周边空气湿度、环境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控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农田建设中,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时为了更好地保证生态条件,也可以将智能化技术更好地应用其中。如,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开启智能监控模式,了解有无人为环境破坏等;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通过智能监测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水利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是否和谐;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控制,建模、评估、评测设计方案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各方面影响等。智能化建设不仅可以便利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也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后续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进程。
结论
将生态理念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能够大大提高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更加良好,更好地保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生态功能,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水利功能的双赢。但是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遵循一定原则和策略,在生态理念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仅可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环境适应性,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可以帮助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创造节能环保型农业。生态理念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该注重对细节的管控,加强对环境勘探、结构设计、施工控制、团队优化等方面的管理,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优越性,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许敏.浅谈节能技术在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23):163,165.
[2]吕柏霖.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计与施工管理关键点分析[J].农家参谋,2020,12(23):84,91.
[3]王海霞.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中的对策及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0,15(09):185-186.
[4]肖金红.探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J].智能城市,2020,6(1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