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王冰1,张梅英1,周如女2,张伟英*2,吕剑红3
[导读] 目的 探讨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王冰1,张梅英1,周如女2,张伟英*2,吕剑红3
        1上海市东方医院 急诊科,上海 200120;  2上海市东方医院 护理部,上海 200120;  3上海市东方医院 重症监护病房,上海 20012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4-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462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院内转运;2020年4-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482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运用了急诊信息系统共享。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导管室、手术室所需要的转运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所需要的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7.03%vs23.37%)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与病情相关事件降至3.52%。与转运人员相关事件降至1.03%,与仪器设备及药品相关事件降至2.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得分为,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运用了急诊信息系统共享,能缩短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能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能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
        关键词 :急诊信息系统;危重症;不良事件;院内转运;安全性
        急诊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追踪患者流向,改善急诊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1] ,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功能而言,急诊信息系统能够促进患者救治过程的有效实施,按照数据互通标准,在尊重患者隐私和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医疗信息的安全使用。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复杂且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2]。院内转运(Intra-hospital Transport IHT)是基于患者的医疗需求,经过初步的紧急处理后,为了诊断或治疗患者在院内科室间转运的过程,是急诊危重患者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3]。尽管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的时间较短,治疗资源短暂缺乏以及外周环境突然改变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转运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4],有文献[5-6]报道,急诊院内转运受到病情、仪器设备、 药品以及转运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9.0%~67.9%。目前国内外已颁布的转运指南[7],可用以规范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降低转运风险,也制定了《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8],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9-10]。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内容,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的研究,应用质量改进与管理方案对转运过程进行干预,以减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1-13],对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过程中如何使用智能信息系统的研究甚少。但是由于目前急诊院内转运分级评估大多采取的人工评定的方法,会导致评估时效性差,差异性大的情况发生,同时急诊与院内其他科室之间,未实现信息系统共享,可能会增加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对后续的进一步诊断及治疗产生影响。从2020年4月起,我院以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智能信息化管理为切入点,将急诊院内转运分级评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急诊与接收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把急诊信息系统运用于临床,实现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其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时效性与转运分级的准确性,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94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 2019年4-6月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462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男289 例、女171 例,年龄17~94岁,平均(64.53±8.19)岁; 2020年4-6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482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男296例、女186例,年龄17~98岁,平均(63.74±7.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与疾病信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纳入标准:①必须通过转运完成包括 CT、MRI、介入治疗、手术等诊断性检查或到专科住院治疗;②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血管意外、脑梗死、颅脑外伤、多发伤、呼吸衰竭、心肌梗死等重症患者;③年龄>16岁。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就已经处于濒死状态的患者;②依从性差,拒绝进行相应检查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根据“急诊患者入院及外出检查护送制度”的相关要求,急诊护士在转运前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做好接收的准备,由急诊医生或抢救室主班护士依据临床经验与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呼吸和循环支持情况、MEWS或GCS分值评定转运等级,确定转运医护人员、准备转运设备及药物,逐项填写急诊转运单,急诊护士或急诊助医负责按“急诊患者入院及外出检查护送流程”常规进行院内转运。
        1.2.2观察组
        1.2.2.1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的设计 (1)系统设计 针对影响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的关键因素[14],以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8]与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15]为核心内容,由我院护理部、急诊护理团队、监护室护理团队提供临床需求,信息科与软件公司进行数字建模和流程构建,最终设计开发了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支撑平台,以局域网为网络平台,依托数字网络传输技术实现院内转运等级评定功能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急诊与接收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的急诊信息系统共享。(2)系统功能  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包含两个主要模块:院内转运等级智能自动评定,急诊与接收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功能。①院内转运等级智能自动评定模块 该模块依据2016年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8],设定了包括:临床问题、循环与呼吸支持、综合指标(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转运时间等五大模块的急诊院内转运风险评估表单,见表2,以及转运人员、仪器设备、药品配备标准,通过物联网与局域网技术实现对患者临床诊断、呼吸及循环支持手段、用药情况、生命体征数据(意识、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血糖、血氧饱和度)等信息的无线传输,在信息软件设计上整合了转运分级判断标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评分)等评估工具量表,系统通过后台计算自动生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等级。该模块还具备信息汇总、检索、统计分析的功能。②急诊与接收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模块 该模块依托HIS系统,急诊危重患者的能够实现患者入院病情资料、急诊诊治过程、生命体征情况、抢救护理记录等信息的传输与共享。
         
        1.2.2.2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的应用 (1)抢救室护士接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医嘱后,进入急诊患者信息系统点击转运按钮,进入院内转运等级智能自动评定模块,系统接收到转运指令后,会自动依据设定好的急诊院内转运风险评估表,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主要临床问题;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使用呼吸机的相关参数;信息系统导入迈瑞心电监护仪采集的生命体征数据后自动计算得到的MEWS分值,计算机后台就能依据数据资料自动评判患者的转运等级,并提示相应转运等级需要的转运前准备,包括:转运人员(医生、护士、护工/助医);转运仪器;转运药品。(2)完成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后,抢救室护士再次进入急诊患者信息系统先点击护理记录整理按钮,对抢救护理记录进行检查与修正,然后点击共享按钮进入急诊与接收科室之间的信息共享模块,计算机后台会自动提取并整合患者由入院、急诊救治到转运整个过程的所有生命体征资料、急诊检验与检查结果、急诊用药信息、转运等级评估资料以及该患者的抢救护理记录,形成以患者信息命名的资料包,利用HIS系统,通过院内局域网络数据传输通道传输至接收科室的护理终端上,便于接收科室护士及时全面地了解患者在急诊的治疗措施与病情信息。抢救室护士通过急诊转运信息系统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功能,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统计汇总的各类表格可即时输出打印存档。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1)转运时间 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后台提取危重症患者诊疗记录,指从患者离开抢救室,到达转运目的地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包括普通病房时间、检查室时间、导管室时间、手术室时间以及重症监护病房时间。
        (2)不良事件定义为:①与病情相关,包括呼吸心跳停止;心率、氧饱和度和血压下降大于20%,血压、心率升高大于20%;严重心律失常(定义为影响血流动力学或需要立即处理的);意识状态变化( 意识障碍加重,躁动需要调整镇静药物剂量);②与转运人员相关,包括需要调整人工气道或重新气管插管;任何导管的移位和脱出,包括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管、导尿管等;检查等候时间过长等;③仪器设备药品方面,包括仪器故障、氧气不足,监护仪、微量泵电源不足以及药品准备不充分等[16]。不良事件发生率计算方法:不良事件发生数除以转运患者病例数。
        (3)患者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对转运过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人性关怀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满分10 分,总分为100 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院内转运所需时间比较
        两组在转运时间上比较,转运至普通病房所需要的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导管室、手术室所需要的转运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3.
         
        2.2两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7.0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7%),其中与病情相关事件降至3.52%。与转运人员相关事件降至1.03%,与仪器设备及药品相关事件降至2.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两组院内转运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得分为(98.78±0.3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得分(92.55±0.5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48,P<0.05)。
        3.讨论
        3.1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的应用能缩短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频次最高的科室依次是CT室、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病房、导管室、手术室[17]。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后,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CT检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或导管室的耗时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究其原因在于,急诊信息系统共享通过连接医院信息系统,自动导入患者基本信息,依据设定好的急诊院内转运风险评估表,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由计算机快速评判患者的转运等级,提示相应转运等级需要的转运前准备。其通过依托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优化系统程序,与对照组护士接到转运医嘱后,人工进行临床主要问题、呼吸及循环支持情况、MEWS或GCS分值等内容的评估,再依据评估结果评判转运等级,确定转运所需要的人员、仪器设备、药品的转运程序相比,能快速完成对转运患者的转运等级评估,缩短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率。
3.2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的应用能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最高准则就是将正确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段, 由合适的人员,借助合适的设备仪器,以合适的形式,转送到适合的地点,并保证患者在整个转运过程中得到正确合适的治疗和护理[18]。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手段,能促使抢救室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转运风险状况,合理配置转运人员、仪器设备、药品。转运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优化分级、并选择最佳的转运路径,充分体现了以安全原则、规范标准、风险评估为指导的转运信息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降低了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转运安全。
3.3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的应用能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内涵
        满意度是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它真实地反映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一系列服务的体验。急诊信息系统共享能化繁为简地处理大量临床数据,依据急诊院内转运风险评估表,自动判断,准确、高效地完成院内转运等级评估,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转运体验,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改善其就医体验。
4.小结
        我院通过构建急诊信息系统共享,经过急诊信息系统管理的应用与探索,有效地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效率,保障转运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然而,由于急诊信息系统共享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实践时间尚短、样本数量有限的不足,后续会不断加以完善,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管理和运行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变得更加专业化、规范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Emergency department information Systenl8:primer for emergency physicians,nm,and rI.professionals.April 15,2009.
[2] 美国重症医学会.重症医学支持基础教程.杨毅,译.6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
[3] 张伟英,肖松梅,周如女,等.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57-60.
[4] VENKATEGOWDA PM,Rao SM,Mutkule DP,et al. Unexpected events occurring duringthe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ICU patients[J].Indian J Crit CareMed,2014,18(6):354-357.
[5] 王冬梅. 急诊成年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危险因素筛选与MEWS 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6.
[6] TAGGU A, MURTHY S, KRISHNA B, et al. Mishaps during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patients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amixed bag of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 Med Experimental, 2015, 3(Suppl 1):A69.
[7] 万林, 施素华, 孔悦, 等.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8):975-978.
[8]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J] .中国急救医学, 2017, 37(6): 481-485.
[9] 刘容,邱艳,李湖波,等.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 (8):1798-1802.
[10] 梁红梅,王小琴,裴传凤,等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8,25(21):16-18. [11]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12]王宁.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19-120.
[13]徐卫容, 李磊, 林洪波等. 品管圈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65-666.
[14] 万林,施素华,黄榕,等预警分级管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7, 52(1): 59-62.
[15]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 [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16] 马 莉,王志稳,葛宝兰,等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17] 李兴国.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8,24(3):47-49.
[18] 史冬雷,张红梅,高健,等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 (8):639-642.



作者简介:王冰(1973年7月-),女,汉族,上海市,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护理教学
通信作者:张伟英(1970年5月-),女,汉族,上海市,博士,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危重症护理、护理管理 Email:zhangwy cn@126.com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项目(PWZbr2017-13);上海市护理学会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18MS-B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