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入党启蒙教育新措施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曹原
[导读] 入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严把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关、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内涵有着重要作用。
        曹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
        【摘要】入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严把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关、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内涵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背景下高校新生思想认知规律的变化,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难以发挥对党员发展工作的推动作用。通过剖析当前时期高校新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和传统入党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提出基于组织形式创新、开展方式创新、展现形式创新的入党启蒙教育的新措施,主动契合高校新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有效提升高校新生的入党申请比例和党员发展质量。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新措施

        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好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对于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感召力、影响力,以及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和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1]。传统的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存在形式僵化、内容简单、教育效果欠佳等问题,开展形式方式都有待创新[2]。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工作开展实践为例,提出入党启蒙教育开展新措施,对于有效提升新生入党积极性、提高新生入党申请比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本科新生心理状态浅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相较于过去,新时期高校本科新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呈现了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普遍存在不适应和落差感
        由于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家求学,在生活上存在一段时期的不适应,加之大学学习内容的客观难度和高中时期的游刃有余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学生有较强的落差心理,对于未来的方向非常迷茫。
        (二)普遍呈现鲜明的个性特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新生受到网络等多渠道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传统的教化方式和老式的政治话语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习惯于更贴近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话语体系和更活泼鲜明的表达方式。
        (三)逐渐显现功利化的趋势
        由于到了大学阶段,课程难度较大、身边的优秀学生较多,加之中美贸易战、疫情等带来的出国数量减少、保研难度加大,新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关注非常强烈,对于成绩非常推崇,而对于学生活动、学生工作的参与热情明显减少,功利化、短视化趋势有所上升。
        (四)逐渐呈现集体感较低、孤独感较强的趋势
        由于学生集体生活意识不足,参与学生活动热情降低,新生乃至于到高年级普遍存在生活圈子固定甚至很小、同学关系一般等实际情况,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很少有足够的支撑体系和倾诉渠道,孤独感较强,有融入集体的渴望。

二、传统模式下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入党启蒙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新生入学教育的“灌浆期”中,适时、适当地开展新生喜闻乐见、能够入脑入心的入党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加入党组织的憧憬之情,引导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传统模式下的入党启蒙教育普遍以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体,开展理论宣讲和动员,凸显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入党启蒙作为班会中的一个部分进行开展的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只关注班会当中比较实际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掉入党动员的更理论化、理想化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甚至反感的情绪[3];
        (二)作为党组织的代表,思政教师辅导员的形象相对单一,所具备的代表性也不够,难以较为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党组织的形象,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党组织的憧憬和向往;
        (三)入党启蒙教育往往集中于对于入党流程的介绍,而专注于流程、只解读考察的动员内容使得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启蒙工作“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三、入党启蒙教育新措施探索
        
        针对上述的新生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以往开展的入党启蒙教育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院”)为例,提出以下三个措施:
        (一)开拓入党启蒙教育的组织保障
        结合新生群体入学后的迎新相关工作,组织了院级学生组织-电院党建研究会大二年级的全体成员,成建制担任新生班级的班级助理,作为思政教师的主要助手,以 “新生工作志愿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迎新工作当中,以“服务同学”为宗旨,第一时间在新生群体当中树立“党员群体”、“积极分子群体”的良好形象。同时,打通“新生——班级助理和思政——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完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答疑渠道,从下至上打通了新生刚进校的信息壁垒,以党建的方式推动了迎新工作开展。
        (二)探索入党启蒙教育的开展方式
        首先,打破从前由思政教师作为入党动员主讲人的传统,在之前班级助理在学生中打好的良好口碑为基础,挑选表现力较强的代表到新生班会上进行入党启蒙教育,作为同辈人讲述入党的初心与使命;其次,召集负责宣讲的学生骨干,针对动员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雕琢,从学生现在最关心的迷茫、学习等话题谈起,说到了人生多样化的选择和理想信念的重要,再以有代表性的各类优秀学生党员(成绩好、科研强、学生工作强)为例讲述了入党对于他们的改变,以及党组织为了帮助每一位同学所作出的努力,最后向每一位同学发起邀请,希望他们加入这个优秀的群体。
        (三)创新入党启蒙的展现载体
        在班会的流程中穿插,“一会一案”将入党启蒙有机地融入班会当中,避免突兀,并针对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方式,通过动画、视频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形成对入党启蒙主讲人的有力配合;现场收集入党意愿,后期加上思政教师进一步引导、指导申请书撰写的方式,有效减弱了学生对于入党的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在现场能够第一时间表达对党组织的感性认知和向往,有效提升入党申请比例和质量[4]。

参考文献:
[1]曹静,吴晓培,曹卢,方璐,丁大增.大学生“浸润式”入党启蒙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5):50-52.
[2]骆磊,陈丽媛,卢秀颖.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决策探索(下),2019(07):67.
[3]刘思利.基于大学生思想状态下的入党启蒙教育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4):29-30.
[4]耿品.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04):37-40.


作者简介:曹原,男,汉族,上海,1994年3月生,硕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专职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