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曹珍
[导读] 产教融合是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运行方式”则是产教融合相关活动的基本准则,制约着产教融合的成效。
        曹珍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摘  要:产教融合是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运行方式”则是产教融合相关活动的基本准则,制约着产教融合的成效。高职产教融合有效运作是以教育性、提升质量、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为原则,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方式需要根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根据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办学灵活性,还要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  有效  运行方式
        产教融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涉及了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劳动力市场等多方利益主体,在构建湖南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实现多方主体间利益的共赢,促进产教融合高效、有序的开展。
    一、 高职产教融合有效运作的原则
        1.以教育性为原则
        从事高职教育及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除需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完成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外,应承担对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及通用能力的职责。高职教育需要与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重要原因在于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性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以纯粹的职业技术技能训练代替高职教育。因此,高职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定体系,出台量化通用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测评的标准,且通用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占据一定的比例。
        2. 以提升质量为原则
        注重产教融合质量的原则不仅体现在高职学校自身专业设置、教学层面、管理质量等微观方面,还要求高职院校在宏观上将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提高到一定层次,需要合理开发和运用高职院校自身与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为高职院校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避免片面追求合作行业企业的数量、合作的规模以及合作的速度等短视行为,应在保持自身优势资源、提高自身质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与行业企业、商业协会以及培训机构等多方主体合作的质量及合作的深度,注重可持续和长远发展,注重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作关系。
        3.以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为原则
        高职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符合市场需要和能否促成产教融合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为提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密切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技术瓶颈、人才需求等状况。同时,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形成互利互惠、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良性动态互动关系,实现“产”、“教”的共同发展。
        二、 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方式
        有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方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与社会大环境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过程中,通过产教融合等内在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自行调整高职院校内部结构,提高其适应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的能力。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运行方式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
        产业的不断调整和发展必然导致对人才类型、人才层次需求的不断调整,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合作目标之一是降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不相匹配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其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经济龙头产业以及产教融合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为引导设置专业。其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充分考虑地区相关产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发展和需求情况。最后,专业的设置、调整与优化要“宽窄并存”。即高职院校不仅要设置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窄”的专业,还要考虑拓宽高职院校专业口径,设置更“宽”的专业,加强高职院校的适应性。


        2.根据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本条件。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相关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课程应根据市场用工需求,设置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行性特征。再次,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提高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3.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办学灵活性
        劳动力市场对人才最直接的需求是毕业生能实现由学习向工作岗位的直接转变,实现学生与员工的无缝对接。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分工的细化,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现有教学法,加强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实操性强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此外,适时适量安排学生参与到产教融合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以利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高职院校要借助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面向就业市场需求培养人才,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
        三、 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
        从教学质量出发,高职院校需契合劳动力市场现有及未来的用工需求情况,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而实现这种供求平衡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努力做到:
        1.基于学生生源市场构建供求机制
        生源市场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多、普通高校学生的扩招以及计划生育实施以来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高职院校生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择校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一般将就业质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就业率高的高职院校明显占据优势。因此,提高就业率成为诸多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之一,就业率甚至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标准和生命线。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面向生源市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提高高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
        2.基于劳动力市场构建供求机制
        在高职教育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学生所学专业、掌握技能、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等因素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其需求与否。同时,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学生对企业的期望等会影响学生是否选择该企业。这种供给与需求间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和学费水平,高职院校要根据用工需求情况,借助动态人才供求机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和规模等,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变化情况,准确了解市场用工需求信息,以此指导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等,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3.基于市场需求预测构建供求机制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动态人才供求机制构建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准确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情况,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由于产业经济发展和更新迅速,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市场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有较准确的预测,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规格等,而与市场需求适应与否也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否有效。因此,作为因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高职教育如何对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至关重要。在对地区劳动力市场进行预测分析时,需要了解一、二、三产业门类情况以及各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情况,还需分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劣势产业及夕阳产业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科技进步与市场竞争等影响因素。
        高职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方式将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经济的调整与发展,不断调整内部结构,适时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结构以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
[2]杨帆.深化产教融合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4]赵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8-9

作者简介:曹珍(1983—)女,湖南郴州人,副研究员,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自科基金会项目:“2025湖南智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2020JJ4596)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