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利
张家口市实验中学 075131
曹、袁力量悬殊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被地主阶级镇压下去了,一些豪门大地主利用镇压农民起义后的机会扩充军事实力,全国形成了封建军阀割据的局面。当时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政治集团是袁绍和曹操,这两个政治集团互相斗争着。曹操代表庶族地主利益,推行一条打击豪强地主,争取统一中国的法治路线;袁绍代表豪强地主利益,推行分裂割据的儒家路线。在当时条件下,限制兼并,反对割据,争取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政治的进步。所以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斗争,是革新与保守、前进与倒退这样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但是,曹操“本非岩穴知名之士”,当时的力量比较弱小,与袁绍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袁绍是“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后裔,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又扩大了队伍,捞到了政治资本,自认为实力雄厚,“势倾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搞复古、开倒车的儒生纷纷投奔袁绍,也有些有志统一中国的谋士,被暂时强大的假象所迷惑,误入袁绍门庭。
郭嘉弃袁投曹的明智之选
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袁绍开头以礼相待,但没有任用,只是把他闲置一旁。郭嘉觉得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欲与共济天下,大难”。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直到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21岁,但对曹操的宏图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势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建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地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十胜论”安定军心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势力地跨青、冀、并、幽四州,是曹操北方最强大的对手。曹操虽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但他的力量却远不如袁绍。199年,袁绍率精兵十万,劲骑万匹,南渡黄河。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兵不过两三万人,深感寡不敌众,力不从心。
郭嘉却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决心和信心。他首先举出刘邦战胜项羽的例子,晋人傅玄的《傅子》一书记载了郭嘉对当时形势的分析。郭嘉对曹操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然后从十个方面进行分析说“绍有十败, 公有胜”。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解除了曹操在打败袁绍这件事上的顾虑,鼓舞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决心。
助曹操擒吕布、败刘备
建安三年(198年),郭嘉劝曹操“速乘袁绍北击公孙瓒之机,先取吕布。”以防止与袁绍决战时“布为之援”。
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坚守不出。曹军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曹操便想撤军,随军参谋郭嘉和荀攸劝说曹操继续攻城,他们分析道:“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计继续攻城,不久果然攻克下邳,消灭了吕布势力,为即将与袁绍进行的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当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有人建议曹操诛杀之,以防后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分析说:虽然刘备将来可能成为后患,但是现在还不是除掉他的时候,因为您起义兵,为百姓除暴,需要以诚信来招揽天下俊杰。如果杀了刘备,就会得到“害贤”的恶名,天下智士就不会来投奔您,您还靠谁来平定天下呢?“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收留了刘备。但后来曹操对刘备信任过度,派刘备率军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听说后大吃一惊道:“刘备率军出去后一定会反叛。”不出郭嘉所料,刘备果然举旗反曹,曹操后悔不已,想迅速消灭刘备反叛势力,众将却担心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难以决断之时,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优柔寡断,不会做出快速反应。刘备反叛不久,众心未归,应趁其立足未稳之际进攻他,一定能迅速取胜。” 曹操从其计,从官渡迅速回师一举击败刘备叛军,俘获其妻儿,擒其爱将关羽。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三)献奇策,官渡大捷
官渡战役开始阶段,曹军曾受到一些挫折,粮草供应也很困难,加上江南的对手孙策准备渡江偷袭许都,有些人就产生了畏难和惧敌的情绪。在这个重要时刻,郭嘉对孙策作出了正确判断。认为孙策做事轻挑,在统一江南的过程中,杀了不少反对派,激化了内部矛盾,不可能马上带兵北上。结果确如所料,孙策还未渡江,就被刺客暗害。通过郭嘉以及其他谋士的努力,曹操等再次设下奇谋,将士奋勇作战,袭击袁绍粮草,瓦解袁绍将领,取得了官渡战役的胜利。
官渡战役结束后,袁绍败回冀州,不久病死。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与袁绍之子袁谭、袁尚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谭、尚兵败还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曹军欲乘胜追击,郭嘉提出“待其变而后击之”,他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伴,各有党羽,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攻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于是,曹操还军许都。果然,袁氏兄弟见曹操兵退,为争夺冀州,互相残杀。曹操军逼黎阳,不到一年时间,冀、青、幽、并四州,尽为其所有,袁谭被杀,袁尚、袁熙败走乌桓。
(四)出征乌桓
乌桓首领蹋顿想帮助袁尚恢复故土,屡次入塞为寇。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将征乌桓,诸将认为“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而郭嘉建议力主西征,分析道:“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冀、青非己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汗之则备不为用,虚国远征,不足为虑。”于是,曹操挥动大军回乌桓进发,军至易州(今河北易县),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澡欲止。郭嘉力劝排难而进:“兵贵神速。今袭人千里,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二,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称善,命袁绍旧将田畴为向导“上徐无山、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岡,涉鲜卑庭,东指柳城”。蹋顿、袁尚闻曹军猝至,“惶怖合战”,曹操大将张辽冲锋陷阵,“虏卒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袁尚、袁熙败走辽东,为太守公孙康所杀。
综上所述,郭嘉在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难看出的,曹操曾说:“军师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