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林清惠
[导读]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所选取的景象都是经过郁达夫个人独特情感的筛选和淘洗,意象统一营造了“清、静、悲凉”的意境。但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并未打算陷入一味的悲凉中,而是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去欣赏这衰败的秋天,以悲凉为美。

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林清惠     528000

摘要:《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所选取的景象都是经过郁达夫个人独特情感的筛选和淘洗,意象统一营造了“清、静、悲凉”的意境。但值得注意的是,郁达夫并未打算陷入一味的悲凉中,而是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去欣赏这衰败的秋天,以悲凉为美。其语言虽处处体现着高雅的文人心态,但也穿插了带有世俗色彩的俗趣,形成大俗大雅的语言风格。从意境和语言入手去分析《故都的秋》,能够更好地把握这篇散文的意蕴。
关键词:故都的秋;郁达夫;意境;语言
        秋天,在马致远的眼里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叶少翁的眼里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在刘彻的笔下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文人骚客们笔下的秋天是带有悲情色彩的,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郁达夫对于秋的感悟亦是带有悲凉的意味,但同时,他的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相互交织着。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体现了个人气质、人生体验、文学意趣的秋味。
        一、别具一格的意境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提出,“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1]。《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同样也是具有诗意美。郁达夫认为秋天的妙处在于具有“清、静、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在于选取了别具一格的意象,从而传达不落窠臼的秋意氛围。
        文章描写的五幅秋景图,所选取的景象不是多人关注的所见所闻,而是带有作者本人独特的审美经验。这些景象的选择是有意识的,是经过作者美学审美的筛选和淘洗,渗透了作者的情思和生命的意蕴。
        作者怀念的不是闻名中外的长城、不是瑰奇绚丽的香山红叶,也不是鲜艳夺目的北海菊花。而是具有朴素色彩的景物。与娇艳绚烂的菊花相比,郁达夫选中的芦花非常低调,白色的长条花蕊使它更像是草类植物,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陶然亭亦是较幽静的地方,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钓鱼台的柳影沉静淡雅,具有雅趣审美取向的人才会去欣赏。怀念西山的虫唱,不如说是在怀念乡村的那种质朴的野趣。夜月与钟声,让人联想到古老、宁静而悠远。这样的景象,在一般人眼里,平淡无趣且枯燥,但在郁达夫眼中,恰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意境,也体现了消极的情绪。
        由此可初步摸索出,郁达夫所选取的秋景色彩都为淡雅。在破院秋晨图中,郁达夫选取了蓝朵的牵牛花,这就是逃避了鲜艳的色彩,而选择了冷色调。清冷的色调体现了作者所营造的“悲凉”意境。这种悲凉不仅仅体现在色调的独特爱好上,也体现在了对生命的呈现。文人描写景象,大多是描绘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物。而郁达夫更注重于衰败的生命。他在文中强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尘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疏疏落落的枯草显然已接近生命的尽头,但是郁达夫偏偏钟情于这生命终结的无力感,直面生命的衰败之感。在秋槐落蕊图中,郁达夫也独具慧眼,选中了槐花的落蕊。槐花小而轻,已经是不起眼的一种花了,更何况是落蕊。“落蕊”代表着生命的衰亡,衰败的生命在世俗的观念中绝对算不上美丽。但在郁达夫眼中,这是动人的。
        郁达夫欣赏衰败的生命就是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吗?答案是否定的。郁达夫选择衰败之物,是在寻求“悲凉美”。美固然值得肯定,代表着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郁达夫在欣赏秋天的悲凉美时,心情并没有陷入孤寂低落的境地,而是保持悠闲平静的心态。对于枯草,他觉得是牵牛花最好的陪衬,面对槐树落蕊,他能感觉到微细、柔软。而秋蝉的鸣声衰弱而凋残,理应引起行将就木的伤感,他却视之为北国的“特产”,宠物一样的“家虫”,时时可谛听。


北方的秋雨,阴沉、寒凉,他却觉得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无论是雨前、雨时、亦或是雨后,他都饶有兴趣地欣赏、品味,甚至对于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念错的歧韵,他也会感觉“倒来得正好”。由此可见,郁达夫是在享受残败、享受凄冷、享受悲凉,从而达到了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
《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意象是特别的,是经过了郁达夫个人审美情趣的筛选。也恰恰是这不同寻常的意象,体现了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的相互缠绕。五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意味,虽然郁达夫沉浸在悲凉之中,但他却不觉得痛苦,反而以此为美。他是以享受、欣赏的目光对待衰败的生命,在大城市的喧嚣中寻求悠闲、清淡的状态。
        二、大俗大雅的语言风格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体现出作家的文学品质。文章语言总体较为平淡,但平淡并不代表平凡。郁达夫欣赏秋景时,是“泡一碗浓茶”,悠然地坐在院子,视觉上“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觉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平静的心态“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不是一大片,而是“一丝一丝”,这是郁达夫自在、悠闲之态,完全沉醉于其中,体现了郁达夫淡雅的趣味。郁达夫雅趣的场景发生在“一椽破屋”,不是明亮宽敞的新房子,而是沧桑古老的破屋。残败的破屋,显然与高雅扯不上关系,现实生活中,只有最底层的百姓才会住在破屋中,这就增添了一份“俗”意。雅是与俗相对立的,雅通常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所拥有的,俗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但在郁达夫笔下,这两者并不相互对立。
        郁达夫赋予“秋”于诗意、高雅。选用了高雅的象征——秋蝉,在古典诗词中,“蝉”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诗人大多用其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和表达高洁的情操。例如李商隐借蝉表达: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由此可看出,“蝉”在文人的审美意趣中是心志高洁的象征。对于代表高雅的秋蝉,他认为在北国是稀松平常的,平凡得就是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家虫”。而“耗子”是北方人们对“老鼠”的俗称,也透露出世俗、平民的色彩。
        郁达夫在描写北方的果树时,用上“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的句子。这些日常俗语按理说登不上大雅之堂,但用在这篇散文中,却不显突兀。就像描写都市闲人时,身为繁忙都市中的一员,他们却能缓慢自在地漫步于雨后,他们有着高雅的悠闲情调。但是他们说出的话又是带有平民色彩的,是世俗的产物。在对比南国和北国之秋时,郁达夫描述“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所用之词亦是通俗的。郁达夫将文人高雅的情调体现在世俗之物上,从而衬托出了北国之秋的浓厚秋味,更加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故都的秋》中,大雅大俗语言的结合,形成郁达夫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本来世俗的平民趣味在雅趣的带领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带着欣赏的目光,尽情玩赏秋天的衰败之美。作者选取秋日里故都北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表现“清、静、悲凉”的景象,其中也蕴含了他积极的情感态度。他写北平老百姓的普通院落和寻常街景,又写北平下层人民和普通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于高雅的语言中融入世俗的句子。郁达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不只是在赏秋色,更是在体验秋韵,也是在感受故都深厚的文化气息,他既拥有高雅情趣的文人心态,也热爱着故都平平淡淡而闲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钱理群.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 语文学习, 1994(7):14-16.
[4]汲安庆.悲凉之好与淡雅"享虐"——也品《故都的秋》的"悲凉之味"[J].中学语文教学, 2014(5):39-44.
[5]徐西前,赵文峰. 悲凉之美,生命之爱——再读《故都的秋》[J].语文建设, 2009(12):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