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宇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检验科在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检验的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5例。对检验前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并制定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验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检验前实施质量控制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效果。结果:经研究发现,患者认知水平低、监管不到位、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和工作流程存在漏洞,是影响检验前样本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检验前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依据,在检验前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质量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整体检验水平。为患者后续的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检验科;质量控制;检验准确率
引言:检验科是医院内部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日常内容主要是利用血常规、尿常规和便常规等检验手段,深入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为相关科室的专业医师提供治疗依据,使临床治疗工作变得更具针对性。而检验前阶段通常是指临床医师开具检验申请、患者做好相关准备、采集、保存及运送标本、检验人员查收等环节,
在此期间涉及的人员相对较多,令质量控制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详细探讨了检验科在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检验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检验的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0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5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45.6±1.2)岁。在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21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4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45.9±1.4)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无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验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检验前实施质量控制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人员培训
对操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工作,能够使操作人员深入了解标本种类、采集方法、检测手段、采集时间、标本存储环境及质量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降低外界因素对检验工作造成的干扰,使整体检验水平得到较好的改善。在加强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考核内容,对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予以考核,及时发现并解决操作人员的思想误区和违规操作,确保检验效果的稳定可靠[1]。
1.2.2 开展健康宣教
利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通过板报宣传的方式,将标本送检的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公开展示,能够使患者的相关认知水平得以提升,令患者在检验前的日常饮食更加符合标准,确保标本检验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并采用电视播放宣传视频的方法,同样可以起到提高患者相关认知能力的良好效果,让检验质量得到较好地改善[2]。除此之外,将印有检测项目、注意事项、采集方法及临床意义的宣传手册,发放至每个待检验患者的手中,也可以增强患者对检验工作的配合度,令检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2.3 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将医师、护士和检验人员组织在一起,并针对检验前的各个环节及常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既可以使全员质控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心中,又可以起到加强人员培训的良好效果,让各部门人员的协作能力显著增强,令检验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3]。
1.2.4 提高监管力度
检验科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核对临床医生申请的各项检查项目,还要将不合格的标本进行记录与反馈。并利用定期总结和绘制图表的方法,深入分析其中的具体原因,将问题根源反馈给相关的临床科室,从而令检验效果变得更加稳定可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效果,主要以检验准确率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标识效果,经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我院检验科100例存在差错的检验事件予以分析,可以发现影响检验前样本质量的因素为患者认知水平低、监管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和工作流程存在漏洞,所占比例分别为(20.00%)、(15.00%)、(40.00%)和(25.00%),如表1所示。
2.2从表2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ng)
3.讨论
通过专业研究可以发现,影响检验前样本质量的因素由患者认知水平低、监管工作不足、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和工作流程存在漏洞构成。面对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健康宣教、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监管力度等措施,可以提高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水平,为后续的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本次实验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根据检验前样本质量的各项影响因素,在检验前实施针对性的质量干预措施,能够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令整体检验质量也得到较好的改善,为疾病诊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
参考文献
[1]马永洪.临床生化检验前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53-154.
[2]陈卉.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4-35.
[3]李霞.微生物检验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J].健康必读,2019: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