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王晓静 郭晓英 王成英
[导读] 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情况,并进行深入分析。
        王晓静 郭晓英 王成英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临床情况,并进行深入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收治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共计240例,研究开始于2020年3月,结束于2021年3月,研究期间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过程中对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进行实验室检验,统计检验结果,主要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重症肝炎、病毒性心肌炎、脓毒症、手足口病、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性脑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川崎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婴儿肝炎综合征、嗜血细胞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幼儿特发性关节炎、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症、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渗出性多形性红斑、骨嗜酸性肉芽肿和神经损伤等分别有59例、46例、31例、29例、12例、11例、11例、7例、5例、5例、4例、4例、3例、3例、2例、2例、2例、1例、1例、1例、1例。在EB病毒感染中主要感染性疾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学龄期小儿和幼儿期小儿是该病的发生的主要群体,同时许多患儿具有眼睑浮肿、鼻塞是此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许多疾病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是导致小儿EB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临床情况。
关键词:小儿EB病毒、病毒感染;相关研究
引言:在临床医学中人类疱疹病毒较为常见,被称为EB病毒,同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该病是主要病原菌,其与多种疾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1]。潜伏性和复制性的感染是EB病毒的感染方式,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和唾液传染。当感染EB病毒后,其在B细胞中潜伏,同时还会有潜伏抗原的出现,从而导致病毒被终身携带。为了分析小儿EB病毒的临床特点,本研究选择部分患儿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数据,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EB病毒感染患儿是本研究过程中纳入分析对象的主体,选取240例此类患者后,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进行研究,年龄区间在2个月至13岁之间包含这两个年龄段,平均7岁,资料的可比性符合研究需求。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荧光检测法获取EBV、CA-IGM等指标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将计算机作为研究中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计量、计数资料是本研究数据的主要类型,使用23.0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分析,以%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完成检验;以(±)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完成,统计学分析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所有研究对象的疾病分布情况
        由表1所示,EB病毒主要感染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表 1 所有研究对象的疾病分布情况(n/%)
3 讨论
        在我国,小儿EB病毒感染较为常见,VCA-IgG抗体阳性率在我国儿童中较高,高达90%以上[2]。因此,本研究对感染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感染的主要疾病,其实一种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主要在幼儿期和学龄前发作。据相关报道指出,6岁以下儿童感染单核细胞增多症后,其感染为隐性,当前临床中好尚未明确其原因。本研究发现眼睑浮肿是患儿中的主要临床症状[3]。另外研究中还指出,许多疾病的发生于EB病毒感染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临床中应该给予重视。
        综上所述,许多疾病的发生于EB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较为常见,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孙俊.小儿EB病毒感染80例临床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34(02):131-133.
[2]苏雄.小儿EB病毒感染干扰素雾化吸入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07):137-138.
[3]杨洪宇.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0):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