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伟 宋兵 张军 曹伟
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儿童进行研究,共有138例,所有患儿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对其中69例患儿实施综合管理方法,另外69例实施常规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3%,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15例,占比为21.7%,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2例,占比为17.4%,效果较好的患儿有24例,占比为34.8%,效果很好的患儿有18例,占比为26.1%,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7%,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3例,占比为4.3%,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0例,占比为14.5%,效果较好的患儿有30例,占比为43.5%,效果很好的患儿有26例,占比为37.7%,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上升(P<0.05)。结论:针对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通过实施综合管理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综合管理
引言
抗生素作为临床常见用药之一,在细菌感染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泛滥,长期下去使得细菌耐药性变得更强,导致很多细菌开始出现广泛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的现象,给临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1]。此次对我院小儿内科收治的13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探讨针对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管理方法,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中共选取了1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这138例均为小儿内科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进入我院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组69例患儿中,共有男性3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为7.1±1.2岁。对照组69例患儿中,共有男性36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为7.3±1.1岁。
1.2方法
1.2.1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
在对患儿进行检测后,以患儿实际检测情况为准做好隔离工作,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患儿放置在同一病房,条件允许的话以单间隔离为宜。在患儿床头应标有醒目的耐药菌隔离标识,让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患儿床边应当做好消毒剂、一次性手套等医疗器具准备工作,参照无菌操作规定进行各类操作。特别是在进行吸痰、插管、气管切开、尿管留置等易感染的操作时更要注意,避免发生感染。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痰液、体液以及血液等分泌液的过程中,必须要戴好手套,针对患儿接触较多的物品,每天都应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在运送废弃医疗药物时应选用密封容器,针对针头要采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医护人员与患儿接触前后都要洗手和消毒,患儿出院后也要对其病床和病房进行终末消毒。
1.2.2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所有患儿的物品都应当是专人专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使用一次性的用品,避免患儿出现交叉感染现象,每天做好病房内的消毒工作。对于患儿接触过的医疗设备和物表等,也应当做好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
1.2.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加强管控,对多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减缓或减少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使用抗菌药之前,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并以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数据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2.4
医院内部应当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将感染原因、危害以及防控等知识告知患儿家属,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家属加强沟通交流,告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2.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8.3%,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15例,占比为21.7%,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2例,占比为17.4%,效果较好的患儿有24例,占比为34.8%,效果很好的患儿有18例,占比为26.1%,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7%,其中没有效果的患儿有3例,占比为4.3%,效果一般的患儿有10例,占比为14.5%,效果较好的患儿有30例,占比为43.5%,效果很好的患儿有26例,占比为37.7%,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上升(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多重耐药菌指的是对三种抗菌药物或者三种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比如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CR-AB、VRE、MRSA等,这些菌株在临床均存在的较强的耐药性,导致患者在感染后的治愈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这些菌株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容易传播,且会出现突然性的流行现象,极大的增加了临床感染控制难度[2-3]。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多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更大,由于患儿自身免疫系统没有得到完全发育,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还比较弱,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会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综合管理办法[4]。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本文提出了防控感染的综合管理方法,结果显示,患儿均康复出院,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提升(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染治疗中,通过应用综合管理办法有助于促进患儿健康的恢复,提高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沈雁君.小儿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健康必读,2020,(03):94,93.
[2]尹显蓉.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和医院感染控制护理措施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20年29卷12期,4-5页,2020.
[3]顾艳敏,王晓敏.小儿多重耐药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0,018(03):157-158.
[4]王志平.儿童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治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4)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