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广西北流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例,对项目推进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结合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政策,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发展、北流河村
十九大报告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无论是农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还是工业平台提档升级,都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保障,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对农村生态等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综合考虑整治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助推乡村振兴。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以来,广西结合实际,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激活配优自然资源要素,大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文主要围绕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先后多次到新圩镇河村、民乐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开展调研,以点带面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开展类似全域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借鉴的经验。
一、现实需要
广西玉林市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毗邻粤西,2015年2月,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由于村庄规划多年缺位,北流市乡村地区空间布局散乱无序,建设用地多占、乱占耕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加上北流市外出务工经商风气浓厚,本地乡村产业经济力量薄弱,基层日常管理经费不足,导致北流市乡村风貌脏、乱、差等情况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本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情况
2019年起,为有效解决北流市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北流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关工作要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同步开展北流市新圩镇河村以及民乐镇、西琅镇等共277个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包括土地整治、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容整治、环境综合整治、河流治理和农田生态修复等工程。其中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支持下,现已呈现出村庄水泥路通达,房屋错落有致,池塘、花园、微菜园有序分布的美好图景,成为了广西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目前,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的幸福乡村建设正在北流市全面掀起。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北流市成立了由农民参与的广西美丽乡村设计院,以“1个乡村规划师+1个镇”的形式,开展“乡村规划师入镇入村入户”挂点服务,按照“简单、实用、节约、可行”的原则推进全市22个镇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乡村规划师结合村民对村庄未来的发展设想、村庄建设需求,通过手绘规划图、图文结合的方式,形成“简易实用”版村庄规划,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看得懂、易接受、能执行”,极大地提高了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村民主体地位,推动全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全市278个行政村设立村民合作社,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主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管护、群众纠纷调解等工作,形成了以“乡镇主导—村级实施—农民主体—部门指导”的模式,带动了农民群众主动投身乡村建设。
(三)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充分释放自然资源政策红利。北流市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充分运用自然资源政策,保障了北流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用地需求,显化了农村土地资产价值,自然资源政策红利得到有效释放。主要是通过运用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解决了部分乡村产业用地问题,也让农民获得了土地增值收益。
四、存在问题
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由于北流市大部分耕地都已由农户自行或流转给个体老板种植水稻、番石榴、沃柑、百香果等作物,种植规模小且分散零乱,想要按功能分区图的设计统一种植作物,必须要对现有种植的番石榴、沃柑、百香果等作物进行清理,需要对群众和个体老板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北流市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村庄建设用地整理布局优化取得突出成绩。但北流市在农村周边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治力度有限,部分零星分散地块,低效利用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当前北流市注重农民自治,农村龙头企业引入较小,农村产业需求不大,农村成片开发耕地的驱动力不足,在整治中未对已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很好的改善。
五、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一)灵活运用政策红利,推动全域综合整治促进产业升级。准确把握全域综合整治政策红利,抓住机遇,继续发挥自身强大的执行力和创新力,探索产业融合,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适当加强村民和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让产业能进入农村,并在农村做强做大,同时,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和层次,缩短城乡差距,并在生态修复领域,增强农民的素养和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农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项目策划力度,打造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充分挖村庄的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生态特点,运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各项政策,做好农用地整理、村庄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修复,引进优质企业和产业进入村庄,做好做实村庄规划,将资源禀赋好的村打造为自治区典型示范点,以典型示范效应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村的创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
(三)加强实施监管,保护农田和历史文化遗产。应对项目工程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工程不离谱、不走偏,不违背农民意愿搞合村并建、大拆大建。禁止变相占用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砍树挖山填湖、占用耕地搞人造景观、破坏乡村风貌和历史文脉等。
(四)加强后期管护,创新多元管护主体和方式。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切实落实管护责任,足额保障项目管护经费,创新管护机制。变被动管护为主动管护,选取能将土地最大化利用的管护主体,鼓励选取村民委员会或村民理事会、国有农(林)场、农业生产经营者、龙头企业等;鼓励运用整治后土地用于发展生态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提升工程后期管护能力和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