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里海学校 广东省 佛山市 528000
【摘要】:初中!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坎。可以说冲向人生的一个正确方向。所以家长们和同学们都该好好看看重视“初中现象”
【关键词】:初中现象 焦点问题 问题解决
什么是“初中现象”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中学生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初中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初中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初中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八省一市的两万余个初中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初中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每个教师和家长都会碰到“初中现象”
“初中现象”的焦点问题:
1.1早恋因素
宋女士发现儿子用过的手机,发现语言暧昧的微信,一看便知是女生写的,而有如此语言,说明儿子与这个女孩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早恋现象主要集中于初中年级,同学之间肆无忌惮地开玩笑,部分男女生表现过分亲密。
1.2手机因素
初中阶段,初中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有的几乎整天都玩手机,不停地打游戏,饿了就随便外卖解决,有的甚至逃课玩手机。这些学生往往很难管教,有时即使老师家长严格控制玩手机时间,对自律性,自觉性学生加强进行教育或者惩罚,也往往收效甚微,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手机的诱惑。
1.3成绩因素
在学习上,初中是一个分水岭,一部分同学在初中进步很快,由成绩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中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1.4叛逆心理
初中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做?
为什么会有“初中现象……学生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2.1生理因素
初中学生年龄在13-15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着羞涩的好奇。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性行为,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2.2学习压力
初中阶段有升学的压力,但是翻开初中课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升学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成为他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加上很多家长对学业的过分重视,往往造成许多青少年忽视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学习一个内容,自然会感到生活的单调、枯燥,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或是沉溺手机﹑游戏。
3.1心理变化
初中学生心理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七年级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生活都有陌生感,胆子小,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八年级后,心理就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初中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很注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怎样判断“初中现象”
1. 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感觉亲子关系“变化不大”的比例在初中阶段明显下降。18.50%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七年级12.52%,八年级18.50%,九年级17.36%);6.33%的家长感到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七年级5.32%,八年级6.33%,九年级6.19%)。
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
2. 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
学校调查:初中生向父亲或母亲倾诉心事的比例均在15.50%以下,跟朋友、同学交流心事的比例在48.07%以上。其中初中尤为显著。当初中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给空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青春期阶段给予有的放矢的关心。想了解孩子,一个不错的办法是了解孩子喜欢的音乐、书籍、电影等。
3. 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有学生进入初中后表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很多初中学生将学习问题归因于客观性因素,如学习难度加大。但家长多倾向归因于子女的主观性因素,二者对学习问题的归因明显不同。这种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不一,自然容易引发诸多亲子矛盾。
4. 你的孩子经常顶撞你吗?
伴随着初中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
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调查发现:当面对父母的压力时,初中学生选择“向父母反抗”的比例最高。当亲子之间对事情持有不同观点时,47.22%的初中学生选择“努力争辩,说服父母”;而当子女不赞同家长的想法时,半数以上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探讨”,30%左右的家长还会“想各种办法说服他”。
家长怎么应对“初中现象”问题解决
和孩子交心,和老师交流,和学校配合!引导适应社会
1. 做一个有品位的家长。视人视其友,要求孩子尽量与品行和学习都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交朋友,多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
2. 做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默契配合,无事不成。常和班主任或授课老师就孩子的教育进行电话或信息交流,互相沟通,共同设计。要教育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敢于向老师、领导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想法,不要把矛盾交给家长。
3. 做一个积极而不消极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会是光明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进步点,多表扬,多鼓励,多督促。不说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话,不纠缠孩子犯过的错。
4. 做一个懂一点辩证法的家长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搞好学习的第一因素是自己。
5. 做一个很细心、不马虎的家长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接送时要求孩子带回作业本并认真看一看,促进孩子养成习惯,平时学习要抓紧,不能大意。注意加强孩子假期中的管理,提醒孩子多接触健康向上的人和事,督促孩子每天都要有定量的学习时间,要利用假期多与孩子接触、沟通。
6. 做一个有认识高度的家长承认差距。文化课的差距不等于能力的差距,更不等于未来事业的差距。不苛求孩子,关键看孩子是否尽了力。看孩子的成绩,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看孩子的品行与修养。不扼杀孩子的灵性,不忽视孩子的个性,不泯灭孩子的信心,追求孩子的提高。
7. 做一个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当面教孩子,背后论短长。孩子犯了错,决不护短;当面要批评孩子,背后和老师商议、探讨,可论理,也可提意见。不委屈孩子,不错怪老师。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互相理解,共同配合,达到最后促使孩子不仅改正了错误。
8. 做一个能与孩子交朋友的家长
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各种体育竞赛,明白“社会上最需要的是勇气,最能体现水平的是能力”这个道理。学会找机会郑重其事的和孩子谈有关学校的事,有关孩子成长的事,有关孩子品行表现和学习表现的事。
【结束语】:针对每个初中学具体情况,参考以上八个建议。理论联系实际,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材施教、紧密结合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合理引导初中叛逆期时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课外辅导难以应对“初二现象” 家长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