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陈宏颖
[导读]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所以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针对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宏颖
        富裕县塔哈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所以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针对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有效提高科学素养的策略,围绕挖掘科学素材、巧妙创设情境、加强科学实践、联系生活实际这四项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生;教学现状;策略
        引言: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合理使用教材,培养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在于开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可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载体,仅仅是任课教师在讲台上空泛说教,不顾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的特性需求,那么很难实现这项核心要求。幸亏我们的教材编写组提前布局,在编写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过程中,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搜集了很多有趣而且有价值的科学素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要素,可以成为课堂上开展科学教学的良好载体。比如: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宇宙”单元时强调:根据古籍记载,我国三国时代就有“火箭”的名称。如今我国航天技术飞速发展,顺利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让火箭带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与激情遨游太空。尤其是“嫦娥三号”探月工程圆满完成,带着玉兔号月球车开展了一系列探测活动。教师以“火箭”为主线,概括了从古至今我国取得的相关成就,让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1]。再比如:在开展“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古为今用,为学生详细讲述“蔡伦与造纸术”。学生们十分自豪,想不到东汉的科学家蔡伦,在公元 105 年就能自主创新,造出了世界上首张植物纤维纸。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用科学发展的历史成果和最新成果介绍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价值的科学课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内化科学精神,让学生懂得和欣赏科学的本质,逐步形成科学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科学资料,引导学生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的献身精神。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源
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满足小学生与生俱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将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力,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学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小学生找到知识产生的脉络,从而进一步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我们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会盲目陷入“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往往喜欢向学生直接展示科学结论,让学生感觉知识横空出世,显得十分突兀。学生根本不知道知识如何得来,可以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学习内容,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与此相反,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很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遵循杜威“五步思维法”自主探究:
一是问题,二是观察,三是假设,四是推理,五是检验。在探索过程中,学生清晰感知知识的产生,又能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我观摩过一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他讲解的是“摩擦力”的知识。课堂开始,他出示了一杯米和一根筷子,问:“谁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于是,几名胆子大些的男学生相继走上讲台实验,可是都没能提起杯子。这时,教师将杯中米压紧,一下子用筷子将这杯米提了起来。

在学生一片惊叹声中,教师说:“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吗?”当时,我被这位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导入教学目标的艺术震撼,十分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有效激发,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知识学习上来[2]。
        三、加强科学实践,掌握科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科学课程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为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进行实践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他们运用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直观的、直接地发现自然事物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严密地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对研究对象更直接、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打好不可缺少的科学素养基础。
        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方式来得出研究科学现象。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盲目冲动,并且理性地去思考问题。用科学方法研究科学现象,学生一旦掌握了这项本领,就能很好地在自然探索的过程中,发展科学能力、获取科学新知、提高科学素质。
        四、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无限的,但是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是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展示。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内容。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来说,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源泉,科学课堂要尽量回归学生的生活。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实,这个理念恰恰就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3]。近年来,我在科学教育生活化的课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确实感觉到在科学教学中融入生活非常有必要。比如:在进行教材中的小实验时,我非常注重将兴趣、知识、实践三者结合起来,诱导学生“动手做”。有一次,我开设了一堂教学公开课,研究主题: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有关吗?准备实验材料:铁架台、塑料球、金属球、秒表。改变的条件:摆锤重量。不变的条件:摆绳长度、摆幅大小。接着我给学生实验建议:
        (1)摆一旦碰到其它物体,本次实验无效,重新开始实验。
        (2)塑料球和金属球这两个不同的摆的摆绳长度必须相同。
        (3)每个摆摆动3次,每次摆动的时间为15秒。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
有关,与摆锤重量无关.最后,我又联系生活中常用的起钟摆,这样及时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有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教学素养的渗透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我们的科学教师要在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不断地实践和创新,还需要对教育不断地探索,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下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戴俊兵. 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000(041):5-6.
        [2] 曹慧琴. 探究小学科学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 情感读本, 2019, 000(029):62.
        [3] 李敏. 推动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能力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0(007):40,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