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策略研究——公租房小学“阳光礼仪”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刘家容
[导读] 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养成优良品德,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学生学校文明礼仪课程
        刘家容
        重庆市沙坪坝区阳光家园小学校  400030
        【摘要】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养成优良品德,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学生学校文明礼仪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本文从传统文化视角下阐述对于公租房小学文明礼仪养成的主要策略,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程度,建立礼仪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培养策略
        【正文】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礼仪的学习。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对后代礼仪的教化。小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就应该作为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学生行为意识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公租房小学相较于其他小学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而且个别地区的礼仪文明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小学生的文明程度较低,因此针对公租房小学的礼仪文明培养就非常有必要。教师应该注意文明环境的建立,使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获得礼仪文明上的提升,使学生能够讲文明、懂礼貌,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礼仪课程的意义
        1.1弘扬中华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的著名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关于礼仪教育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周公时期,周公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体系,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随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孟子等人相继提出了礼仪教化的观点。孔子更是宣扬后代应该学习周朝的礼仪,养成文明的习惯。从目前可以看到的古籍文献中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极度推崇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儒家要求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比如学习六艺。孔子的著作中也多有提到关于培养后代礼仪的重要性。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同时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发展阶段,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应该对文明礼仪课程抱有应有的重视。
        1.2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生活水平急速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却没有跟着一起走向新阶段。但是,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是大众对精神文明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道德水平的建设,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培养。因此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就成为了必要课程。小学生的文明程度提高后,有助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能够使中华民族道德素质提升,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1.3家庭教育的需要
        在21世纪我国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中几个大人溺爱一个小孩,使小孩子很容易养成骄纵的坏毛病,不懂得分享,也不懂得正常的社交技巧,不会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不尊重别人,另外还有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上学校文明教育缺失,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使得小学生文明礼仪表现差,有一部分小学生就变成了语言粗俗、行为粗鲁、自私自利,不会与人合作,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糟糕性格。这样的性格明显是不利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并且会影响到小学生之后的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和习惯就成为了必要课程,文明礼仪习惯不仅仅会使学生自我形象得到完善,同时也能构建和谐家庭、学校和社会。


        二、养成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策略
        2.1从小习惯开始培养
        对小学生的礼仪文明教育,首先要从小学生的日常习惯开始培养,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日常生活中,首先可以从小学生的语言习惯上来进行对他们的礼仪文明教育。我国从古代起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尊老爱幼的民族,汉语中,有许多针对不同情境使用的礼貌语言。在现今教育中,很多礼貌用语已经被弃用,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礼貌用语教育的缺失。语言作为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反映人内心想法的主要渠道,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否礼貌,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人的家教如何。因此一定要让小学生从小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首先要学会使用基础的礼貌用语,例如“您”“您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不同场合对人的不同称谓,能够了解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称谓。比如,对待“父亲”这个称谓,自己叫自己的爸爸可以是“家父”表示谦虚;而称呼别人的爸爸要叫“令尊”来表达尊敬;对于自己家的孩子要叫“犬子”,而对别人家孩子要称“令郎”“令爱”等。同时还要学会一些日常礼貌的成语,比如祝贺新婚可以说“新婚燕尔”,祝寿可以讲“寿比南山”。这些传承了上千年的语句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被后代不断传承,不止是为了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也是为了中华文化的延续。
        2.2加强文明礼仪习惯的练习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教学单纯以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文明礼仪,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非常的差,难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日常教学中的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训练,使文明礼仪的规范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并且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日常礼貌语的使用,教师同样应该注意小学生仪态和行为的培养。例如,对于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师可以参考适合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的典籍其中可取的部分。比如,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古代有花木兰代父从军,现代有捐肾救母。一个人只有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才能善待别人。孝敬,是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中的各类有关孝敬父母的典故,并让小学生学会为父母分忧,体谅父母,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结束语】总而言之,文明礼仪的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能够塑造健全的人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中华文化,让“礼仪”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汤丽阳,裴烨菲,费杉杉.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生学校文明礼仪养成策略研究[J].财富时代,2021(02):86-87.
        [2]李彦波.浅谈提升小学生“礼”学素养的重要意义[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