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红
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 362400
摘要:随着中考语文难度的加深,中考作文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作文的分数比值也很大,所以关于 对学生应试作文指导势在必行,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生又是一个多变的不稳定的学生群体,根据这一学生特点,同时针对现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依据《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7-9年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关键词:初中生 应试作文 指导 新课标
新课标指出:7-9年的学生要求写作有真实感,力求表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觉、体验与思考等。多角度观察人生,发现生命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表达出有创意的人生。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千头万绪,很琐碎。而作文教学,尤其是应试写作教学,又恰巧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教师们烦心,学生们苦恼。想了很多妙招,可往是"历尽千帆皆不是",守得云开却没有见过月明。
一.论兴趣的可贵
著名教育家夸美斯说:"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吞咽事物,结果只会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会引起恶心和呕吐,健康不佳。相反,如果饥饿时,吃东西就会被人所喜欢,而且它会很好地消化,并很快把它"吃饭还是这样,写作更是如此。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写作兴趣。学习是发挥主观能性的过程。学生本身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应试写作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明确应试写作迫切性。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还说成功之秘在于兴趣,新课标也指出:关于写作目标,第一个学段是"写话",第二个学段是"写作者",这就降低了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学生对写作有多大的兴趣,可以看出来。那么,如何增加我们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让学生"爱上了老师,在《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是有道理的,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渊博的文化学识吸引了学生。学生会的爱屋和乌,因为喜欢老师对这位教授的课程。第二,丰富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现代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推陈出新,只要学习得好,我们的教学方法就会多姿色彩。我个人常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把音乐、艺术、影视等因素融入到课堂上,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最后,我们的作文归根还是要回到自然中来.尽可能引导学生返回自然,发现天气之美,写自然的实物,抒发自然的真情,写作自然乐在其中,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人,好的人不如乐之者"。
二.论品阅读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看好我们语文课本,中学的语文教材选篇多为典型之作,文质兼美。务必引导读者认真阅读这些文章,只有在认真地阅读中才能领会刘禹锡的独特感,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胜春朝"。只有认真读完范仲淹的著作,才能看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愿;只有认真读完,才能欣赏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等,从阅读中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以达到积累目的。
当然,光读课本中的文章诗词还不够,我们也要把目光投向课外的文章,名著等,我们要充分使用语文教学课堂,充分使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每周一次匀出语文教学课,带领他们在书海中畅游。我很非常喜欢和我的学生在一个阅览室里一起阅读看书,和他们进行沟通也是阅读的一种体验。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全校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质量,更可贵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为后来我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除了这些阅读方式外,我还经常给学生定量地对内容进行定量阅读,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每天必阅读一篇中考优秀文章,每周一期杂志,每学期必考一篇名著;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偏差的同学的课程外,还必须读各种书籍,内容广泛涉及,名著一学期内可适当增至5本,范围包括外国著作。初中学生建议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还有其他的书。这些作品都是很有读性的。
三.论模仿技巧性
课本中的作品,不仅语言精美,内容生动的形象,谋篇布局则更胜一筹,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写作上要进行好好的模仿。七年级上册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我特地引导学生赏析这篇文章的语言与结构,三个课时讲解后,学生开始对模仿写作跃跃欲试,在这个单元中,许多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并初步尝试多种修词(排比,喻人等)和写作方式,出现了多篇《夏季》《秋季》《冬季》优秀习作。八年级的教学,在读茅盾《白杨礼赞》时,我特别引导学生对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大家都知道,所谓象征就是以事物相关的某一特定形象为基础,借助于某人的具体形象(象征),以表达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它可以让文章立意深远,含蓄。适当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较抽象的精神质量转化为一个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提升文字的高度。学生明白这一点,运用象征的手法,选择象征物进行写作,效果不错,文字功底较好的同学在写作中可以更好地仿效《白杨礼赞》的写作思想,先是写这个物体的生长环境,再是写这个物体的外部形象,进而写这个物体的内在品行,其次写这个物和人的品质相似处,最后是抒情,升华这篇文章的主题。
四.论赏析之妙处
特别强调这里要分清赏与析。第一是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欣赏。学生毕竟是个孩子,无论他们的思想、文笔和见解都相当稚嫩,我们作为一个老师,都必须怀着宽容的心去阅读他们的文章,理解由于年龄和阅读经历的局限,写出的浅薄甚至偏激性的文章。在周记和文章中,看到偏激性的语言文字,本人常常一笑了之,通常还会给孩子写几个类似的附和性或安慰性的话,学生们都很高兴,彼此融洽。第二,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从七年级开始,学生的作品往往会互评,一开始孩子们只会把错别字揪出来,找出病句。慢慢的,学生会根据文章内容,结构,立意进行修改。互改的作文,不仅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更能互相欣赏的作文。艾芜认为,写作也有一个过程,就是改写过程,修改时,把作品看成不是他人的东西,从别人角度吹毛求疵,冷静修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还曾说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起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见,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有很好的收获,无怪于文学巨星陀斯妥耶夫斯基还说:"作家最大的本领就是善于删改。谁能善于删改他的东西,就有远程。"其三,还是老师的析。每一次的作文评析都是一个"耗费巨资"的工程,基本上都要消耗太多的内力。从分析本次习作的训练目的、写作要求、写作技巧等,再通观全班学生的作文,分析优缺点,制作相关的课件,到讲学堂上进行解说,最后集结打印,推荐学校刊物发表,都是艰辛的付出。
五.论限时训练的时效性。
平时作文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从一开始,应该实行限时培训,一开始许多学生在思想方面不注意,没有按时完成,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多强调,慢慢使学生养成了限时写作的习惯。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既然语文考试中的规矩现在是如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符合这一竞争规则,而且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遵守。升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明道了"得语文者得高考"的道理。而作文考试常是决定高分语文的重要筹码之一。所以,限时写作在应试作文中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